雀形目,燕科。中等体型(约20cm,包括尾羽延长部),背部黑色,富有黑蓝色金属光泽,一道黑蓝色胸带把栗红色的颏、喉与腹部截然分开;最外侧尾羽甚长,尾成深叉状,除最外侧尾羽纯黑色外,内侧尾羽上具白色点斑。亚成鸟体羽色暗,尾无延长。
家燕是中国从古至今知名度较高的鸟类之一。其分布遍及全球,在中国全境都有分布,除云南、台湾等地冬季有稳定越冬种群外,其余地区皆为夏候鸟(华北、华南地区冬季偶有记录,但不稳定)。
家燕喜欢生活在人类居住的环境。常成对或成群地栖息于村屯中的房顶、电线以及附近的河滩田野里。繁殖期在城市的公园内、居住小区及胡同内也可常见。
根据多年观察记录,园内常见于空中活动,繁殖前期于水边衔泥,之后于建筑上筑巢、育雏。公园南门及水法花坛周边、西门门区、内坛五色土上空相对常见,另外唐花坞门前、习礼亭小山亦有较多的记录。幼鸟出巢后常停落于巢附近的建筑上。
每年春季4月始见(个别年份可提前至3月底),5月至8月遇见几率相对较高,9月后本地不可见。清晨、上午及傍晚相对活跃,喜成对或集群几只飞行觅食。春夏季繁殖期内,幼鸟离巢后至独立前,常与亲鸟一同飞行捕食。
家燕体态轻盈伶俐,两翅狭长,飞行时好似镰刀,尾分叉像剪刀。飞行速度快且灵活,能够急速变换方向,可在空中做大角度急转弯。从外观来讲,家燕雌雄羽色相似,幼鸟与成鸟差别也不大,但体型稍小、尾较短、羽色亦较暗淡。
主食昆虫等小型节肢动物,常见有蚊、蝇、蛾、蚁、蜂、叶蝉、象甲、金龟甲、磕头甲等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鞘翅目等昆虫。一只家燕几个月就能吃掉约25万只昆虫。
每窝会产卵4—6枚,孵化期约15天,孵化及育雏均由雄鸟及雌鸟共同完成,一只外出觅食时,一只在巢内孵化或看护雏鸟。幼鸟20天左右出巢,之后常于巢附近活动,仍需由亲鸟喂食若干天才可自行飞行捕食。观察巢中的家燕孵化或育雏时,应在一定距离外保持安静,做到不惊动、不打扰,文明观鸟。
说明:
文中相关图片、表格及数据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北京中山公园鸟类分布及多样性保护研究项目,其中所载鸟种可见时间及地点均源于该项目近年的调查记录及统计结果,并不完全代表未来该鸟种分布的可能性及变化趋势,实际中该鸟种出现的时间及地点未必包括和(或)仅限于上述范围,因此本文不对所涉及鸟种的观察成功率做出任何保证,相关信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