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处娇黄蜡样梅,幽香解向晚寒开。” 蜡梅在不知不觉间中飞来赶赴这冬天的约会。北起北京,南到衡阳,东达上海,西至四川的辽阔地域上,蜡梅花开的精彩就这样扩散开来。
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来自一个古老的小家族——蜡梅科。Flora of China记载,蜡梅科仅有蜡梅属7种和夏蜡梅属2种植物,分布于亚洲东部和美洲北部。
通常观赏“蜡梅”主要指蜡梅及其分化出的素心蜡梅品种群Chimonanthus praecoxConcolor Group、乔种蜡梅品种群Chimonanthus praecox Intermedius Group、红心蜡梅品种群Chimonanthus praecox Patens Group三个品种类群下的品种。
蜡梅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名花,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早期被称为黄梅花,到汉代,汉武帝筑上林苑,遍选奇花珍卉入内,未央宫建成后选蜡梅入宫,由于狗牙梅名字不雅,负责宫廷营造的大臣见其花瓣多九片,遂取名九英梅,讨了个口彩。至今,“九英梅”这个称谓仍旧是蜡梅的别称之一。唐代,蜡梅的栽培渐多,诗人杜牧 “蜡梅还见三年花”的诗中出现了“蜡梅”的称谓。但此时蜡梅的栽培仍不广泛,且常常与梅花混淆。即便今日蜡梅由于在名称上与中国传统名花——梅花,名字均带梅字,不少人误认为它是梅花的一种。北宋中末期,蜡梅从宫廷进入了千家万户,开始在中原、江淮一带广泛栽培,成为中国的传统名花之一。1578年成书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蜡梅,释名黄梅花。此物非梅类,因与梅同时,而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对其形态基于准确描述。
△梅
蔷薇目蔷薇科李属
△蜡梅
樟目蜡梅科蜡梅属
南宋诗人周紫芝在他所著的《竹坡诗话》一书中写道:“东南之有蜡梅,盖自近时始。余为儿童时,犹未之见。元间,鲁直诸公方有诗,前此未尝有赋此诗者。政和间,李端叔在姑溪,元夕见之僧舍中,尝作两绝,其后篇云:‘程氏园当尺五天,千金争赏凭朱栏。莫因今日家家有,便作寻常两等看。’观端叔此诗,可以知前日之未尝有也。”可见,在宋朝,蜡梅的知名度和栽培面积迅速扩大,并已开始作为插花相赠。文中提到的鲁直——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因为数首咏蜡梅名诗及在《山谷诗序》中第一个明确提出蜡梅的名称,而被后人尊为蜡梅的“花神”。
蜡梅的适应性很强,民间花谚历来有“旱不死的蜡梅”、“砍不死的蜡梅”及“自古蜡梅不缺枝”之说。北京植物园卧佛寺古蜡梅,栽植于唐朝,后主干受伤,萌发侧枝长成今天的状态,体现蜡梅顽强的生命力。虽说蜡梅的适应性很强,但也并不意味着在园林养护过程中可以不经心,如果水肥供应不足,蜡梅也会开花稀少,长势不佳。在蜡梅的原产地湖北、湖南、江浙一带,通常蜡梅于腊月开花,所谓“破腊惊春意,凌寒试晓妆”。
北京种植的蜡梅品种中,一部分在11月中旬至12月开花,称为“早花蜡梅”;另一部分品种,延后至1月底至3月中上旬开花,称为“晚花蜡梅”。最冷的时节,早花蜡梅盛开花朵挂于枝条,彼时触摸蜡梅花朵,就会发现几乎都是冻软或干瘪,几乎失去活性,花苞暂时停止生长开放,这是因为蜡梅花期遇到持续零下10℃以下的低温,开放的花朵会受到冻害,蜡梅花的细胞器会时刻监测气温,一旦温度过低停止开放。因此,在北方地区,一定要选择背风向阳处种植蜡梅。
“正使北风吹得尽,一枝金蓓始嫣然”。荆州章华寺的千年古蜡梅将伴那悠长的楚韵而开,北京卧佛寺的重生蜡梅将伴那彻悟的佛心而开,绍兴三味书屋的鲁迅之蜡梅将伴着一代文豪的童年之梦而开……而在你的身边,也总会有那么几丛蜡梅,或深藏在院落角隅,或被路边的雪松、蔷薇所遮蔽,但犹自花开不已,芳香依旧。这个冬天,蜡梅以静默、柔和、透明的一颗素心,在最寒冷的时节,给你温暖。
特 别 提 示
“蜡梅”一词早在北宋时期就有记载,因“香如梅花”、“色似黄蜡”而得名。新版(2005年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取消了“腊梅”词条,而在新增的“蜡梅”词条后附注了一笔“也作腊梅”。本文正文用“蜡梅”,但保留古人原文中的“腊梅”以表示对传统的尊重。
参 考 文 献
[1] 陈俊愉,程绪珂.中国花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
[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30(2)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7
[3] 芦建国.蜡梅品种图志[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
[4] 林舒琪,陈瑞丹.蜡梅的园林应用、产业进程及相关研究探讨[J].中国园林,2020,36(S1):104-108.DOI:10.19775/j.cla.2020.S1.0104.
[5] 陈红岩.腊月雪里蜡梅香[J].生命世界,2009(01):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