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植树节起源
1979年2月23日,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根据国务院提议,为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通过决议,将每年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
△上世纪70年代,北京市小学生开展植树活动
02为什么要种树
“列树以表道。”出自《国语·周语》。早在公元前770年,周朝就有在道路两旁种树的制度。当时六官中“冬官”,职责之一便是大道两边种植行道树。2500多年后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街道两旁种树才在西方国家盛行起来。
1915年北京街道
1986年北京街道
古代道路两旁种树,以杨树、柳树、榆树、槐树、松柏为主。只要按照行道树指引,就不会误入深山中迷路。因此对古人而言,树也是一种路标。
△明代-唐寅-松林扬鞭图(局部)
时至今日,街边路旁的行道树,已成为靓丽绿色风景线。树木为人类阻挡空气中的污染物,吸收二氧化碳等危险气体;树根扎入土壤里,有效降低暴雨对路面的冲刷,减少洪涝;树木调控地区性气候,给城市中心地带由水泥、钢筋、沥青路产生的“热岛效应”降温加湿。
△树木周围的温度比周围的建筑物和道路温度低20℃以上
03市树:国槐与侧柏
城市精神面貌,往往与最常见的树木紧密相连。35年前的今天,时值我国第九个植树节,经北京市4万多市民投票,北京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将国槐与侧柏定为北京市市树。
△侧柏与国槐古树
侧柏柏科侧柏属,幼树尖塔形,老树广圆形,树皮淡灰褐色,呈条状纵裂,鳞叶长在扁平的小枝上,排成一个平面。
作为北京常见常绿树种之一,侧柏的叶并非始终不落,不断有小枝坠落,新枝长出,生生不息,凛冬中保留一份难得的翠色。
△掉落的侧柏小枝与木质种鳞
现在近距离观察侧柏,会看到空荡荡的木质种鳞悬挂枝头。小枝顶部的大孢子叶球与小孢子叶球,形成于去年夏末初秋,正随气温升高加速成熟,不出半年,肉质蓝绿色“刺儿头”般的球果将挂满枝头。
△去年球果开裂后宿存的木质种鳞,摄于3月
△成熟中的侧柏球果,摄于6月
△已成熟即将开裂的侧柏球果,摄于9月
同样拥有鳞叶,圆柏的叶子分为刺叶和鳞叶两种,其中刺叶3叶轮生,常见于幼树,鳞叶交互轮生,常见于老树。
侧柏的鳞叶
圆柏的刺叶与鳞叶
侧柏与圆柏最明显的区别,是侧柏雌雄同株,球果当年成熟。圆柏雌雄异株,肉质雌球果上的白粉时而会掉落,球果次年成熟。
△圆柏雄树(左)圆柏雌树(右)
槐又称国槐,豆科槐属,幼枝绿色,皮孔明显。小小的冬芽自去年叶轴脱落处长出,它们会在本月底开始发芽,待互生羽状复叶初具雏形后,顶生圆锥花序于6月底抽出,浅黄绿色蝶形花准备开放。
△槐的叶与花序
即使上图每朵花全部成功授粉,并不意味着都能发育成果实,在成熟前,它们多半会被风吹落。不过,现在的枝头,只有去年干枯荚果,孤零零地挂在树梢。
去年宿存荚果,摄于4月
肉质串珠状荚果,摄于9月
花期是区分刺槐与槐的重要方式。刺槐比槐开花早,且小叶先端钝圆或微凹,槐的小叶先端渐尖。若是在无花叶也供参考的秋冬,刺槐去年宿存的托叶刺、线状长圆形荚果也是区分二者的方法。
△刺槐去年宿存的荚果与托叶刺
侧柏常见于寺庙皇家园林,国槐更像是我们身边的邻居,与毛白杨、白蜡树、银杏、臭椿、一球悬铃木、栾树等,组成北京街边路旁最常见的行道树。
“今朝只是手中枝,他日参天百丈树”,植树节正值惊蛰后,在这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时节,愿你我也像树木一样,为今年开花结果吸收养分,努力惜春华,不负好时光。
△丰子恺 国画 《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