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虎辞旧岁
玉兔迎春来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
兔始终被看作是瑞兽
承载着丰富的意蕴和象征
其遗泽至今方兴未艾
值此癸卯兔年佳际
让我们来认识一些
与“兔”相关的植物
它们或是名中带“兔”
或是命里有“兔”
携同美好祝福和吉祥寓意
带我们走进
万物有灵的文化世界
兔耳兰
兔耳兰(Cymbidium lancifolium),兰科兰属植物,又名宽叶兰,因其叶片酷似兔耳而得名。保护等级:CITES附录Ⅱ、IUCN无危。
1823年,兔耳兰首次发表于《Exotic flora》杂志,模式标本采自尼泊尔。主要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台湾、云南、四川、贵州、西藏等地,海拔500-1500米自然林下、沟边、竹林或次生林中。
兔耳兰假鳞茎近扁圆柱形或窄梭形。顶端聚生2-4叶,叶片倒披针状长圆形或窄椭圆形。花葶生于假鳞茎下部侧面节上,花序具2-6花。花常白或淡绿色,花瓣中脉紫栗色,唇瓣有紫栗色斑。花期5-11月,花无香或有淡香。
近些年,兔耳兰逐渐流行,出现许多品种,如竹叶兔耳兰、高脚兔耳兰、矮脚兔耳兰、旋叶兔耳兰、香花兔耳兰等。
研究表明,兔耳兰属于食源性欺骗传粉。兔耳兰的传粉者为膜翅目蜜蜂科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中华蜜蜂一般直接落在唇瓣外弯的中裂片上,然后调整身体的方向,进入花中,当发现花中无蜜液等回报时,会借助后足的蹬力退出花朵。在退出的过程中,花粉块连同药帽会通过粘盘粘附在中华蜜蜂的胸部。兔耳兰通过唇瓣上无规则的紫栗色小斑点(假蜜导)来吸引中华蜜蜂为其传粉。
[玉兔]莲瓣兰
[玉兔]莲瓣兰(Cymbidium tortisepalum‘Yu Tu’),又名[玉兔彩蝶]。兰科兰属植物,原产云南省滇西三江流域峡谷密林中。1990年在云南省滇西与西藏交界处的维西县由山民采得,后流传至昆明,由兰友选育。
叶长30-40cm,宽0.5-0.7cm,半直立。主、副瓣较狭长,粉白色,具彩色脉纹。剪刀捧,斜上直立,白色,因酷似兔耳而得名。捧上着大小不等的鲜红色斑块,先端色块特别大,鲜艳夺目。[玉兔]有“叶蝶”现象出现,常在新苗嫩叶先端或叶缘出现紫红色斑点。
[玉兔]花姿优美,叶型健壮,花叶共赏,是蝶花类中珍品。曾多次亮相全国各大兰展,并连获大奖。该品种2004年登录为中国兰花名品。[玉兔]是云南莲瓣兰蝶花中比较耀眼的名花之一。
帕氏蝴蝶兰
帕氏蝴蝶兰(Phalaenopsis parishii),又名小紫兔蝴蝶兰。保护等级:CITES附录Ⅱ。
帕氏蝴蝶兰的种名parishii是为了纪念发现者Samuel Bonsall Parish,而以其姓氏命名。1865年,帕氏蝴蝶兰首次发表于《Botanische Zeitung》杂志。最初,帕氏蝴蝶兰被命名为Aerides decumbens,正常情况,应该沿用decumbens这个名字。但中间有个小插曲。当初,在运送标本时,为了节省运费,帕氏蝴蝶和大尖囊蝴蝶兰(Phalaenopsis deliciosa)被混装在一个标本箱里。邱园在收到标本时,误将A. decumbens当作大尖囊蝴蝶兰的名字,导致名字误用。最后A. decumbens这个名字不得不被废弃了。
兰科蝴蝶兰属植物,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以南至东边的印度、缅甸、泰国、越南等地。通常附生在海拔500米以下森林的树干上,属于小型蝴蝶兰,唇瓣为酒红色,故被称作“小紫兔”。
洛比蝴蝶兰
洛比蝴蝶兰(Phalaenopsis lobbii),又名罗氏蝴蝶兰、小白兔蝴蝶兰。保护等级:国家二级保护、CITES附录Ⅱ、IUCN濒危、极小种群。
洛比蝴蝶兰的种名lobbii是为了纪念其采集者、英国植物学家Thomas Lobb,而以其姓氏命名。他于1849-1850年间将洛比蝴蝶兰带回英国,但直到1870年才由德国植物学家Heinrich Gustav Reichenbach将其作为帕氏蝴蝶兰的变种发表(Phal. parishii var. lobbii)。1980年,美国学者Herman Royden Sweet将其独立成种。
兰科蝴蝶兰属植物,分布在印度、不丹、锡金、缅甸、中国、越南等地,生境为300-1200米的常绿低地森林,通常附生在长满苔藓的林中树干上。2001年以后,洛比蝴蝶兰陆续在我国云南西南部(临沧)、广西(那坡县、隆安县)等地发现。
洛比蝴蝶兰根扁平,叶长5-10cm、宽3-5cm,椭圆形,深绿色。花期为晚冬至早春。总状花序,花梗直立,着花数朵,花径2-2.5cm左右,非常小巧可爱。花萼和花瓣洁白,花瓣直立,犹如兔子耳朵,故被称作“小白兔”。
洛比蝴蝶兰和帕氏蝴蝶兰非常相似, 但在洛比蝴蝶兰唇瓣两侧裂片之间的横向半圆形附属物上,有不规则的细锯齿,可作为重要识别特征区别于后者。
除了原变型外,洛比蝴蝶兰还有黄化型,其唇瓣中裂片上的棕褐色斑纹消失,侧裂片及蕊柱基部的斑纹也变成浅黄色。近年来人们又新发现了橙黄花变种,不同于黄化型,它全花均为橙黄色,更具观赏性。在园艺育种方面,截至2022年,已进行国际登录的杂交一代有70个,其中有17个作为母本进行杂交,剩下的53个则作为父本进行杂交。洛比蝴蝶兰因其娇小的株型,可爱的花朵成为迷你蝴蝶兰重要的育种亲本。
洛比蝴蝶兰黄化型(左)和帕氏蝴蝶兰(右)
洛比蝴蝶兰野外种群数量十分稀少,在《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实施方案(2010—2015)》中,洛比蝴蝶兰被列为优先拯救保护的极小种群植物。2021年9月,新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中,也将洛比蝴蝶兰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在国际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洛比蝴蝶兰也被列为附录Ⅱ进行保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中,洛比蝴蝶兰也被定为濒危(EN)等级。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来看,洛比蝴蝶兰都有着较高的保育地位。
【文献参考】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十八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2] 黄广宾,俸宇星. 兔耳兰[J]. 广西植物,1993(04):296.
[3] 程瑾,刘世勇,何荣,韦新莲,罗毅波. 兔耳兰食源性欺骗传粉的研究[J]. 生物多样性,2007(06):608-617.
[4] 陈心启. 国兰及其品种全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5] 李大贵. 云南兰市莲瓣兰热销品种投资分析(之三)[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08(06):18.
[6] 刘强,殷寿华,黄文,殷建涛.中国兰科蝴蝶兰属一新记录种——洛氏蝴蝶兰[J].植物分类学报,2007(06):855-856.
[7] 黄歆怡,陆祖正,宾振钧,甘春林,覃茜,丁丽琼.极小种群植物洛氏蝴蝶兰所处群落结构特征[J].热带作物学报,2020,41(07):1469-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