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而保护和改善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人类环境宣言》(斯德哥尔摩会议)
1972年6月5日,《人类环境宣言》规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权利与义务。自此,每年6月5日被联合国大会定为世界环境日。
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及世界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了多项工作,与世界各国一起积极努力维护地球家园可持续发展。为了呼吁更多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近些年推出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等世界环境日主题环保活动。环境保护不是一句口号,它包含着环境工作者的汗水,与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所做出的点滴努力。世界环境日之际,推送一篇对环境保护有重要作用的植物科普文章,以此和大家一起换角度走进植物世界,了解植物对环境的贡献。
柽柳:改变中国盐碱地土壤的绿化树种
土壤盐渍化作为生态环境问题,是制约农林业发展重要因素。
为什么土壤中会含盐量上升呢?因为裸露的土壤,地表得不到植被有效覆盖,水分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使盐分逐渐积累。
柽(chēng)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抗盐碱的树种之一,它能在离海水几米处和含盐量1%以上的重度盐碱地上正常生长,在零下35℃地区安全越冬,具有强大的泌盐能力和发达的根系,能有效改良土质。其耐盐碱、抗旱、抗寒等优良特性,使柽柳属植物在沿海生态环境建设中占有突出地位。
从原理来说,柽柳通过增强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和选择性吸收累积渗透调节物质,来适应低浓度的盐胁迫。不过当盐浓度超过柽柳属植物的耐受能力,其株高、细胞膜、抗氧化酶系统和渗透调节能力系统也会受到破坏。
种植柽柳后,地表植被盖度增加,植物蒸腾取代地面蒸发,避免蒸发造成的地表积盐。同时,柽柳从土壤中吸收盐分,积累在体内,实现土壤盐分转移。将柽柳作为“先锋树种”造林三年后,原地可种植其他树种。因此,柽柳不仅是防风固沙植物、水土保持树种、是盐碱地难得的绿化造林树种,更是盐渍化土壤绿化造林先锋树种。
柽柳植物形态特征
柽柳科由法国人Desvaux于1825年建立,柽柳属90余种,我国有18种和2变种。国家植物园引种栽培部分品种,种植于园内。柽柳是柽柳科柽柳属小乔木或灌木,每年开花2-3次,故又名三春柳,也叫红柳,材质紧密坚硬。
一种起源说认为,柽柳属是典型的旧世界温带分布型属,地中海至中亚为其分布中心,借助风或水很快在古地中海沿岸扩散开来,向东延伸到印度,向南散布至非洲大陆。受印度陆块撞击亚洲大陆的影响,喜马拉雅地槽隆起,古地中海西退,气候更加干旱,柽柳向旱化、盐化方向发展。
柽柳叶鲜绿色,长1-3毫米,长在一年生绿色营养枝上的叶,一般为钻形或卵状披针形,背面有龙骨状突起,先端内弯。从去年生木质化生长枝上生出的绿色营养枝上的叶,呈长圆状披针形或长卵形,稍开展,先端尖,基部背面有龙骨状隆起,常呈薄膜质。
柽柳春季第一次开花时,总状花序侧生在下垂的当年生小枝上,长3-6厘米,花稀少并下垂;夏季与秋季开花时,总状花序顶生在当年生小枝上,长3-5厘米,花比春天稍小且紧密。花瓣5片,粉红色,通常呈卵状椭圆形或椭圆状倒卵形,花期从4月持续到9月。
柽柳果实为圆锥形蒴果,成熟后自然开裂,与柽柳属诸多植物一样,种子多且细小,顶端具短芒,从芒基部生长长柔毛,呈无柄束毛。
参考资料:
[1]涂瑞和. 世界环境日的由来及历年主题[J]. 世界环境, 2022(3): 44-47.
[2]张连梅,张如华.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柽柳种子萌发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2019,47(7):1160-1162.
[3]张如华,张连梅. 柽柳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2):284-287,290.
[4]张道远,潘伯荣,尹林克. 柽柳科柽柳属的植物地理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2003,25(4):415-427.
[5]曾凡江,张希明,李小明. 柽柳的水分生理特性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2002,13(5):611-614.
[6]世界环境日[J]. 上海标准化,201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