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与地之间,山水林田湖草沙之中,万物同源,众生一体。
泥土感受种子的脉搏,新芽感知空气的温度,鸟儿捕捉昆虫的韵律,昆虫发现花儿的气息……
在万物之中我们学会倾听自然的声音,感知生物多样之姿。
《万物共生大讲堂》是国家植物园倾力打造的生物多样性科学文化论坛,以“讲好中国植物故事、传播生物多样之美”为宗旨,通过邀请植物、动物、各类生物及生物多样性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向公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构建一个生物多样性跨界交流与植物科学文化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在专家和公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向公众全景式展现、立体式还原中国悠久的植物科学文明和灿烂的生物多样性文化,把 “与自然共生、与万物共融”的五千年中华文明精神特质传播好,把生态文明思想宣传好,推动全民生物多样性素养的提升,增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9月2日讲堂回顾
植物是什么?是食物,是药物,还是衣物?
9月2日,国家植物园《万物共生大讲堂》第二期第一讲,特邀植物学博士史军以“植物塑造的中国历史”为主题开展讲座。本场活动由国家植物园科普馆副馆长陈红岩主持。活动过程中史军老师沿着植物被人类认知、应用的历史脉络,结合多个案例讲述植物对人产生的影响。让公众了解到植物对人类的影响比我们想象中的多得多。从身体结构、生理过程,再到社会组织、文化形成,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称之为我们生活中的幕后总导演。
第十讲活动招募
活动主题
上进的瓢虫
活动时间
9月9日晚17:00-19:00,请于16:45前到达科普馆完成签到,17:00后将无法进入活动场地
活动地点
国家植物园科普馆
招募对象
本次活动仅限7-14岁,1大1小亲子家庭报名。招募人数上限60人,名额报满后系统自动关闭,不再开放。
专家简介
虞国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瓢虫的分类及利用、果树及园林害虫的鉴定及生态防治研究,已发表百余篇论文,甲虫新种100余种,出版10余本有关瓢虫、北京昆虫等图谱类专著,撰写或翻译《寻虫记》《眷恋昆虫》等科普书籍。
课程简介
瓢虫十分常见,庭园、路边、农田、森林都有它们的身影,多数种类是蚜虫、介壳虫的天敌,可以说是农民的好朋友。也有一些植食性瓢虫取食农作物,可使农作物遭受损失。由于漂亮、可爱及对我们人类有益,瓢虫的形象及故事,常常可在书本、电视等媒体上见到,人们也非常喜欢瓢虫。本讲从什么是瓢虫开始,讲述瓢虫的形态特征、有趣的行为和习性,如渤海湾的海滨有“红海,红树和红岸”奇观,是怎么回事? 蚂蚁常常是蚜虫、蚧虫的保护神,而蚜群、蚧群中常常有“披着羊皮的狼”,蚂蚁任“狼”捕杀它们,为什么? 瓢虫的鞘翅斑纹变化多端,其适应意义及遗传规律怎样? 等等。最后说说瓢虫的“上进”心。
报名方式
报名系统将于9月6日12:00开启,9月6日24:00报名结束。报名截止后,工作人员需整理活动名单、逐一确认信息,并做好签到准备及活动材料整理等系列工作,因此报名结束后系统自动关闭,不再开放,不设后补名额。关注国家植物园微信公众平台点击最新推文“活动招募丨国家植物园《万物共生大讲堂》第十讲虞国跃《上进的瓢虫》”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跳转到报名系统。
特别提示
1.报名时请准确填写各项信息,点击提交后系统会显示临时联络微信群二维码,请务必识别加入,便于获取活动相关详细通知信息;
2.活动现场仅限报名成功人员凭签到二维码签到入场,其余人员均不能进入场地,私自转让名额无效;
3.本次活动免费,公园门票需自理,请您关注国家植物园微信公众号,按照个人需求自行预约购票,入园后按指定时间、地点集合,活动现场听从工作人员安排;
4.会场内不能饮食,不要随意走动,保持课堂安静,请按照场馆要求参与活动;
5.活动现场会录制课程视频,用于后期宣传、总结等工作,报名参与的公众默认同意该活动中的肖像使用权;
6.建议您乘坐公共交通出行,请安排好时间,提早出门,避免迟到。
7.如活动时间遇到极端天气或其他不可避免因素影响,活动有可能推迟或取消,请以群内信息为准,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