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在“三山五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上)
2021-01-16 12:0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编者按:本文从1、以“三山五园”为背景的颐和园周边环境调研;2、颐和园在“三山五园”中的价值和定位;3、颐和园在“三山五园”中的发展路径思索;4、结语,四个方面论述颐和园在“三山五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分为上、下两期推送。

“三山五园” 地处北京西北郊,指清代康雍乾年间陆续修建完成的成片皇家园林集群,主要包括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畅春园、圆明园。“三山五园”区域总面积约68.5平方公里,与北京旧城面积基本相当。“三山五园”区域现存文物点100多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

2012年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统筹推动海淀“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这是在市委市政府层面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以“三山五园”取代了以往“西郊清代皇家园林”等称呼。海淀区随即提出“海淀将通过3-5年的努力,把“三山五园”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的重要功能区、历史文物保护区、古都风貌代表区和世界高端旅游目的地”,并委托相关规划院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并制定总体保护规划,提出了“三轴、两核、九重心”的总体框架。2015年,“三山五园”的保护利用作为重点任务列入市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指出加强历史文保区修缮整治与改造更新,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金名片”。

处于“三山五园”区域中心地位的颐和园,是区域内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其保护、利用、发展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的成败。为了让颐和园能够深入融入“三山五园”的规划之中,颐和园组织课题组对“三山五园”区域环境进行了系统的调研。

“三山五园”规划范围图

一、以“三山五园”为背景的颐和园周边环境调研

1.周边村落的拆迁改造

颐和园周边的青龙桥、六郎庄、大有庄等是与颐和园关系十分密切的村庄,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村庄逐渐演变成为城中村,其混乱的环境对“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形成严重制约。因此,“三山五园”的建设将村落的拆迁改造作为重点。在“三山五园”拆迁改造方案中,海淀区对区域进行了四大片区划分,分别包括圆明园周围片区、中央党校西墙外片区、香山片区、玉泉山周边片区。其中中央党校西墙外片区,涉及居民1200余人。在此片区中与颐和园紧密相关的村落为青龙桥镇和大有庄。

颐和园周边村落

青龙桥古镇历史悠久、文化沉淀丰富。古镇始现于元代,是水利专家郭守敬修京西白浮渠时设置的驻守重要水利设施青龙闸的驻军所在地。明清时期,青龙桥是帝王及其王室成员经由海淀前往玉泉山、香山避暑游赏的必经之桥。因八旗旗营的驻扎,后逐步演变为链接玉泉山与颐和园、圆明园之间的重要商业市镇。现存的的古迹较多,包括明代的慈恩寺、民国的隐修庵等。目前此片区已全部拆迁完成,在未来的规划中,将以恢复青龙古镇格局为基础,将原本散落在不同区域内的各个独立的历史遗迹重新缝合起来,重塑古镇恢复历史风貌,在利用上将定位于高端文化产品展示、交易场所,高端文化创意工坊,高端文化会所。

大有庄作为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古村落,古迹留存较多。松树畦地名显示大有庄与清漪园树木种植的紧密关系。油作胡同也是与建筑装饰紧密相关的,很可能与修建颐和园的木厂相关。马辉堂宅为承修颐和园的兴隆木厂主人马辉堂的住宅。大有庄原有演象房,相传为为服务慈禧太后观看演象所建,象房遗址目前有院落一处。埋在地下的上象石及相关石刻。大有庄的极乐寺在光绪年间由参与修建颐和园的木厂商人捐资修缮。

玉泉山周边地区,主要有六郎庄、北坞等历史村落。六郎庄村留有四处文物古迹。真武庙位于六郎庄大街中心段路北,为清康熙时期曹寅所建,该庙坐北朝南,现存正殿、和东配殿,目前正在进行重修。六郎庄茶棚正名为护国保安关帝庙,始建于清雍正年间为坐西朝东的一组建筑,保存完整。田世光故居为著名画家田世光世居的院落,现存院落保存完整,有正房及东西耳房,东西配房和大门。六郎庄烈士纪念碑,为纪念在五塔寺战斗中牺牲的解放军战士而建立,现保存完好。六郎庄已完成拆迁腾退,下一步在此用地范围内建设“园外园”工程三期项目。

2.“园外园”景区的建设

在海淀“三山五园”建设保护规划中,“园外园”是其核心区域,目的是在皇家园林外围的生态环境中恢复历史上古御道的文化脉络,串联起妙云寺、湖山罨画舫等历史遗存,并在万寿山和玉泉山之间恢复京西稻田和湿地景观。

“园外园”由两带、两片构成,两带指的是御道文化体验带和西郊游览风光带,两片指的是生态果林片区和山水田园片区。“园外园”景观建设规划将水乡水网的风貌展示出来,以线代点衬托颐和园和玉泉山主体水面,同时保存和完善现存文物建筑,恢复标志性历史建筑。“园外园”景观规划分为三期进行,一期景观提升工程“两山片区”是目前主要实施的部分,目前已经完成主体景观并对游客开放,“两山片区”工程打通了颐和园和玉泉山之间的景观通道,根据历史上颐和园高水湖和稻田的位置,恢复的稻田、水面预计有20公顷,稻田约150亩;二期工程部分区域正在施工中,包括玉泉公园等;三期目前仍处于初始设计阶段。

“园外园”景区规划图

3.周边绿道及轨道规划

三山五园”绿道和有轨电车西郊线将“三山五园”串联起来,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三山五园”绿道依托现有道路、公园、河道,串联重要公共交通站点、文化点、重要绿地板块、旅游线路,在整体“三山五园”区域层面形成具有自然和文化特色的绿道体系,设计长度为36.09公里,设计面积约62.8公顷,其中绿地面积达51.34公顷,目前已基本建设完成。

有轨电车西郊线全长约9.4公里,是北京市道路轨道交通规划中的一支地铁线路,它连接了颐和园、南水北调公园、玉东、北坞郊野公园、植物园、香山等景点,是一条服务于西郊风景区,以旅游、休闲、观光为目的的旅游专用轨道交通线路。西郊线的线路设计曾包含颐和园南门站(南如意门)和颐和园西门站,在最新的线路规划中取消了颐和园南门站,这对减少颐和园的扰动有着有利的一面。在西郊线的方案论证会上,颐和园曾提出过“西郊线建设应不破坏借景环境,高度、体量要与颐和园文物规划相一致,对文物本体的扰动要研究,震动、噪声要经文物局批准”等意见。西郊线距离颐和园西门约100米,由于目前西门游客较少,此方案对于缓解北景区压力有一定作用。

海淀“三山五园”绿道规划图
有轨电车西郊线路线图

二、颐和园在“三山五园”中的价值和定位

1.颐和园在“三山五园”中的价值

(1)颐和园是“三山五园”的景观核心:西湖在元明时期就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地,乾隆不惜食言再建园林也是看中西湖瓮山地区极佳的山水条件。乾隆皇帝在西北郊兴修水利后,昆明湖面积扩大,并在此依托秀山丽水建造清漪园,将整个“三山五园”景观连成一片,清漪园在整个“三山五园”景观视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如今的“‘三山五园’三轴、两核、九重心”规划中,“三轴”:“清华西路——颐和园路——香颐路”历史文化展示轴、“京密引水渠——颐和园——南水北调蓄水池——昆玉河水系”景观展示轴和“香山——巴沟地铁西郊线”为主的田园风貌展示轴都与颐和园紧密相关。

(2)颐和园是“三山五园”皇家园林中的经典杰作:“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颐和园是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顶峰之作,积造园艺术之大成,中国皇家山水园林的典型代表。它具备私家园林不可能具备的大山大水,就地挖湖、因高堆山,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境界,体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造园思想。

(3)颐和园是“三山五园”区域的水利枢纽:水利是农业社会最为重要的因素,在历史上,颐和园昆明湖在“三山五园”水系中的调蓄功能既解决了西郊水患,又为城市供水、农田灌溉、漕运以及园林建设提供了充沛的优质水源。颐和园东西两片大面积的御稻田都仰赖昆明湖水进行灌溉,而稻田则是整个“三山五园”区域重要的点景。而今,颐和园团城湖依然在首都南水北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颐和园是“三山五园”中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地:由于颐和园是“三山五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后唯一由清政府重建的皇家园林,成为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家园林,是“三山五园”区域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其可移动文物数量达4万件,这在“三山五园”区域内是绝无仅有的,也是无法取代的。颐和园的文化价值是世界级的,是目前世界认可文化级别最高的,这种文化价值的认同具有全面性,因此是“三山五园”文化价值的核心,这也使得颐和园成为首都国际交往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国家外事接待活动的首选。

(5)颐和园是“三山五园”区域经济的带动力:由于其独特的文物价值,颐和园在“三山五园”旅游经济中一直处于领先,是“三山五园”中游客首选旅游目的地,北京第三大旅游景区,其年游客量占整个海淀区游客量总数的30%左右,不仅门票收入遥遥领先,而且拥有着巨大的文化经济消费市场,颐和园是“三山五园”区域吸引外地游客的重要吸引力。

2.颐和园在“三山五园”中的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北京时都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为重点内容提出,特别强调: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要更加精心保护好,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颐和园作为“三山五园”区域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应强化世界文化遗产形象,由公园管理体制向博物馆和公园相融合的管理体制进行转变,成为区域内文物管理和保护的典型范例,成为区域文化展示中心和高端旅游目的地。

(完)


图文来源:颐和园研究室


作者:

颐和园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