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间对北京西北郊水系进行过自元、明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水利建设,在此基础上建成了我国最后一座皇家园林——清漪园。乾隆帝不仅在清漪园内修建耕织图景区、保留龙王庙拈香祈雨,而且利用万寿山高点畅观周边农夫耕作的场景,提醒自己重视农业生产,同时还对清漪园内多处建筑题名,寄予深意。清漪园的建成充分体现乾隆重水利、重农业的治国理政思想。
颐和园藏有一件清乾隆时期碧玉刻御制诗插屏,该件文物长35.5cm,宽16cm,高40cm,碧玉质,颜色墨绿,开料琢磨平匀。此器一面阴刻雕琢出房屋村舍、人物等田野农庄图案,另一面琢刻隶书乾隆御制诗:
东郭还西墅,山家接水邨。
春朝庆老幼,丰岁足鸡豚。
三代遗风在,一时深意存。
治民无别术,饥饱俾寒温。
琢刻字体古拙秀美,屏内四边阴刻纤细缠枝装饰。诗文字口和图案线条之内填涂金粉,使诗文、图案更为清晰鲜明,跃然而出。首句“东郭还西墅,山家接水邨”正是器物中阴刻雕琢出的山水田园场景。
这件插屏上的御制诗和明代一幅画作息息相关。
晚明李士达曾绘制一幅《岁朝村庆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画纵132.9cm,横64cm,是一幅纸本设色画。“岁朝”指阴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旦,古代的文人画家多以“岁朝图”为名,描绘各地过年的风土民情。图中两岸隔水相望,中间有木桥连接,渔船靠岸停泊,几座屋舍散建于两岸,一幅江南水村的场景。画面充满岁朝繁忙、喜庆的升平景象,非常热闹,真实的反映了当时民间喜获丰收、庆祝新年的种种活动。李士达笔下的人物线条流畅,轮廓浑圆,造型极富特色。
画面上有李士达落款及印三方、乾隆题诗及清内府鉴藏印多方,其中乾隆题诗与颐和园藏碧玉刻御制诗插屏中的御制诗为同一首。“春朝庆老幼,丰岁足鸡豚”一句可以概括画中描绘的场景:士人间拜年贺岁庆祝春节,在过去的一年中农作物获得丰收,家禽家畜生长得健壮,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为什么两件文物中题有同首乾隆御制诗呢?
“民以食为天”。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农业的国家之一,尤其进入封建社会以来,历朝历代都重视农业生产,将农业作为立国之本。至清朝乾隆时期,中国社会在封建体系下达到极致,开创了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的“康乾盛世”。
乾隆认为“民为邦本,食为民天”,或许当他看到明代李士达所绘《岁朝春庆图》时,深刻意识到自古以来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只有农业兴,才有百姓安宁、国家兴盛,于是明确提出“治民无别术,饥饱俾寒温”的政治观念,即治理好国家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就是要解决人民的吃饭和穿衣问题。因此,当制作碧玉插屏时,也选取了同样题材,并将这首诗刻在其上。民是社稷的根本,而食为民天,只有百姓吃饱穿暖,衣食无忧,才能江山稳固,国家长久安泰。
图文编辑:颐和园研究室
*图文版权归颐和园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