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颐和园西北部,有一片美丽的农耕园林景观。这里水网交错、稻田棋布、男耕女织、鱼跃鸢飞,呈现出一幅形似江南的农桑图画,它就是耕织图。清代皇家园林里为何会有以农桑为主题的园林景观呢?它的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慢慢道来。
以耕织为主的农业生产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从而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耕织文化。南宋楼璹绘制的45幅《耕织图》系统全面地描绘了农耕和蚕织生产的全过程,是我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此后,历朝历代都很重视《耕织图》的绘制与宣传,出现了多种《耕织图》。
清代是绘制《耕织图》的鼎盛时期。1689年,康熙皇帝就命宫廷画家焦秉贞绘制了《御制耕织图》,并且康熙还亲自撰写序文和题诗,开创了清代宫廷《耕织图》的先河。
而身为皇子的雍亲王胤禛在当时也命画工绘制了《胤禛耕织图册》,包括耕图、织图各23幅,每幅图上方都有雍亲王亲笔所题五言诗一首,并钤有“雍亲王宝”和“破尘居士”印章。全图画工精细、画面简洁、生动逼真。与康熙《御制耕织图》不同的是,该图册中的主要人物如农夫、蚕妇均为胤禛及其福晋等人的肖像,胤禛以这种写实的手法表达了他深切的重农思想,这在历代耕织图中是十分罕见的。
受到父辈影响的乾隆皇帝,在继位后不仅命人绘制了《耕织图》,还在1769年时命人将元代画家程棨摹楼璹绘制的《耕作》21幅,《蚕织》24幅,再加上他亲自题写的御题识跋共48幅,采用双钩法阴刻上石镶嵌在玉河斋的廊壁上,时刻提醒自己不忘百姓疾苦。
自康熙时期到乾隆时期,这三代皇帝都命工匠绘制过耕织图册,图册不仅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也体现了帝王们重视农桑的治国思想。以耕织为主的农业生产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关乎国计民生大事,历代帝王都给予重视。
直到现在,农业依然是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基础,而在皇家园林中屡屡出现的农业生产景观,既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表现,也是对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视。而今,我们在欣赏美丽的耕织图景区之余,也要时刻牢记悯农、惜农,学习农桑基础知识,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耕织文化的重任。
图文编辑:宣传科
内容来源:耕织图队
*版权归颐和园所有,转发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