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学术|浅述《园冶·相地篇》的设计思想在古典园林的运用——以颐和园为例(下)
2023-04-30 17:4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千峦环翠,万壑流青”

万寿山原名翁山,颐和园选址非常考究,将园子建在风光秀丽的瓮山、西湖一带,这一带气候温润,植被茂密,水清似碧,翠波千顷。

在万寿山前山中部有一个建筑名为“邵窝殿”。邵窝,本指北宋哲学家邵雍的隐居之所“安乐窝”,原址在河南辉县苏门山百源上。乾隆帝仿邵雍的“安乐窝”命名这座建筑为邵窝殿,并着诗云“邵窝本以肖苏门,佳处曾经识百源。”邵窝殿掩映在万寿山的层峦叠翠中,在厅前建有宽敞的平台供南眺湖景,它的西侧接曲折的爬山廊与云松巢相连,曲廊中部又穿插一座绿畦亭为两座建筑中间的过渡,是观景的极佳胜地,同时也体现了“安亭得景”(《相地.城市地》)。亭子是园林中常见的重要个体,“安得亭景”的意思是说恰当的安置了亭子,就会赢得美景。亭“作为园林中虚灵的‘活眼’,作为必不可少的生态‘场’”,有着“览聚景观、标胜引景、吐纳云气,创造意境等方面的深层功能”[4]。人们在此地环视或远眺,映人眼帘的是苍翠连绵的山峦起伏,若有若无的青山隐隐………湖光山色中,水鸟出没,绿柳拂岸,菱荷飘香,呈现出一派绮丽的自然风光。

邵窝殿
绿畦亭

“片山多至,寸石生情”

语出《相地·城市地》。致的意思是韵趣,“片”与“寸”突出山石的少与小。在《自序》也提到过“别有小筑,片山斗室,予胸中所蕴奇,亦觉发抒略尽………”片山、斗室是少,却能发抒胸中无尽之奇。文震亨在《长物志·水石》中也说,“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一块石、一勺水,能象征江湖万里。这些都体现了小中见大,有限中见无限的观点[2]。

清漪园时期,万寿山的天然石材丰富,万寿山后山利用高低起伏之山势, 以叠石成峦、成涧、成矶、成洞, 为赅春园、绮望轩、看云起时、构虚轩、绘芳堂、嘉荫轩、澹宁堂造成不同意境。叠石的石料多用京郊出产的青石间以少量黄石,都是节理刚劲,颜色凝重的礅石,片石和北太湖石极少。它们与真山真水相配合,更能表现北方自然景观的“幽燕沉雄之气”。


光绪拟建绮望轩及看云起时之平面图
光绪拟建构虚轩、绘芳堂之平面图

赅春园运用留山、掇山、凿山等手法巧妙利用这些材料,营造绚丽的景观。清可轩轩室由巨大山石围合成后檐墙,皴皱如云。留云阁建造于香嵒室西部的山腰上,旁边的岩石墻上镌有十八罗汉与释迦牟尼石像。香嵒室是仿永济寺的地藏石洞,利用天然洞窟经人工堆砌石洞而成,洞内陈设石桌,供奉石佛,洞壁满刻乾隆诗文。现存遗址仍然可以看到残留的石材,园林建筑本身与裸露的原石结合密切,加之建筑的高度,颇有高于尘世的清逸之感。

十八罗汉像

香喦室现状

玉澜堂后院的假山则纯以北太湖石堆叠,为颐和园内极个别的北太湖石假山之一。

玉澜堂后院的假山

“略成小筑,足征大观”

语出《相地·江湖地》篇。小筑:小巧精致的园林建筑,征:求得的意思,大观:景观繁复多彩,境界辽阔无穷。谐趣园是最能体现这一景观之地。谐趣园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突破了园内的局限性,将颐和园的东北隅由死角变活,既是后山景区的终点,又是前山景区向东北方向的延伸。谐趣园内,三步一曲,五步一折的百间游廊,沟通了园内的五处轩堂、七座亭榭,把地仅数亩的园林景物延伸的无比深邃[1]。

园中建筑瞩新楼往南十间游廊通至澄爽斋,该建筑在乾隆时期称“澹碧斋”。澄爽斋坐西朝东,东望知鱼桥、知春堂,二者遥相呼应,互为对景,是极佳的观景之地,乾隆皇帝称其为“楼南闲馆,俯瞰远碧,流气之余,神心俱澹”,身为帝王置身小园之中方能体会到难得的轻松和惬意。或凭栏于斋前,或品赏于斋间,园内环湖倒映的亭廊楼榭,山石花木,如画卷纷呈,尽收眼底,可谓“山根水裔构闲斋,澹碧之中足浴怀。莫为方塘才半亩,同其澈则望无崖” [2]。

涵远堂
知鱼桥

谐趣园的方寸山水间和谐融洽、配合得当,带来的不仅是美感,更是对“一方一净土,一念一清静”的感悟。

池面水体聚而不分,集中利用;小桥架于池上;高大建筑(瞩新楼、涵远堂)均退居二线;池周的一线建筑(如澹碧、洗秋、饮绿、廊等)均低矮空透;池岸灵活,虚涵中空,扩大了水体意境;水面种植荷花、睡莲………于是,水池小中见大,近中见远,渺渺乎一望无际。把目光从高空移向水面,可见“天光云影共徘徊”,蓝天白云也拓展了池水的“深度”,沉潜到水底之天…………[3]

结 语

它注重人的精神满足和心灵的放松,“纳时空于自我”。士大夫在园林里“悟宇宙之盈虚,体四时之变化,寻求精神慰藉, 享受外适内和、澄怀观道的恬适。”

颐和园作为古典皇家园林的代表,多处体现了《园冶·相地》的造园理论和美学思想。本文仅从相地篇进行解读,体味园林“纳时空于自我” 的精神满足和心灵的放松,了解其设计营造的规律和技巧,传承古代的营造智慧。


参考文献:

[1] 颐和园管理处.颐和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 金学智.《园冶句意图释》,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19年06月

[3]张燕.山阴道上宛然境游——论《园冶》的设计思想艺术.东南大学学报,2001(01).

[4]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2版,2007.


内容来源:颐和园研究室

*图文版权归颐和园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

颐和园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