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届斯诺研讨会”嘉宾发言推送的第十篇来自“斯诺学者”代表、北京理工大学讲师张虹的《纪念和研究斯诺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纪念和研究斯诺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各位嘉宾上午好,我是北京理工大学的青年教师张虹,很荣幸作为“斯诺学者”代表进行发言。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斯诺学者”计划。斯诺去世后,他的好友克拉克(Grenville Clark)筹建了斯诺纪念基金会,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与合作。斯诺纪念基金会从改革开放后开始不定期资助优秀学者赴美国学习交流。截止今年,已有20多位中国学者通过“斯诺学者”计划赴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UMKC)进行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基金会在遴选和邀请斯诺学者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打开边界”。过往的斯诺学者涵盖了各个领域,其中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物理学家黄昆、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护理学家林菊英、建筑学家陈占祥、经济学家高尚全、艺术家英若诚、画家吴作人等等。这一项目广泛促成了中美两国在多领域多区域的学术对话和合作交流。
很荣幸,2016年,我作为第二十一届“斯诺学者”,也成为了这个计划的受益者之一。此时,我还是一名在读博士生。在基金会和UMKC图书馆的支持下,我对斯诺档案进行了阅读和研究。撰写的有关斯诺文献的文章,现在被UMKC图书馆收藏,并得到了国内外学界同仁的关注。毕业后,我在北京理工大学任教,主要讲授中国近现代史。UMKC数字历史班制作的斯诺线上地图和《西行漫记》成为了我课堂案例的一部分。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3000余名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更深入地了解了斯诺的故事。同学们在课下告诉我,从斯诺的作品中看到希望,也许有一天他也可以通过所学的知识为文明的交流互鉴做一点贡献。就在刚刚过去的上半年,我以斯诺等人为例,进行的“国际视野下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教学设计,获得了北京市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类的一等奖。
我想,“斯诺学者”这段经历带给学者们的,不仅是学术知识的获得,还有敞开心胸、打开视野,促进民心相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新时代,持续挖掘斯诺的历史价值,需要青年学者的接力。和我一样,致力于党的对外关系史研究和海外中共党史文献研究的同行们,都认为埃德加·斯诺是不可绕过的人物。我们注意到,近几年涌现出一批国内外的青年学者,他们在国际友人研究、国际视野看中国革命研究、“工合”运动研究等方面有了新突破,产生了有影响力的新成果。也有一些知名历史学家,利用斯诺等人的文献资料,以新的角度回答了历史问题。比如石川祯浩先生去年的作品《红星是怎样升起的》。这类成果的共同特点是,基本都能在依据多国、多边原始档案文献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因而无论是在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这对于斯诺研究来说也是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的好事。
在新时代,把纪念斯诺转化为行动价值,需要梳理有关斯诺的历史记忆。斯诺所做的贡献不仅在于联通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更在于向世界彰显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代意义:和平发展、互相尊重和平等对待。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既是“改变自己,影响世界”的复兴史,也是“革命自我,改变他者”的传播史。在这一“他者”的群体当中,有一部分人显得尤为特殊,那就是曾经到过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一百余位有影响力的西方记者、军事观察家和外交官们。他们有幸见证了中国革命高歌猛进的辉煌阶段,也为中国共产党壮丽的历史长卷增添了别样的色彩,更为中国共产党从延安走向世界做出了有力的注解。斯诺们的命运,正是随着中国革命的直济沧海而变得波澜壮阔。我们今天相聚在这里通过纪念活动重新温习这一段历史记忆,斯诺已经成为重要的载体和符号。而历史记忆的保存需要符号支撑。希望我们的纪念能使小部分的群体记忆升华为国家记忆、社会记忆,甚至使民族记忆成为世界记忆,这是我们活动的价值所在。
在新时代,持续发挥斯诺的当代价值,需要持之以恒加强交流。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举行的首场外事活动,便是同来自16个国家的20位外国专家代表座谈。1936年,在斯诺到达保安之前的一个月,主管外交工作的毛泽东就已经接到了斯诺的问题清单,并专门组织中共中央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进行“问题如何答复”的讨论。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专门讨论国际关系问题的会议。所以,斯诺的采访报道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动交流共同促成了《西行漫记》这一经典作品。我们今天举办的斯诺研讨会已经是第十九届了,在过往的国际交往中成为重要补充和沟通桥梁,传递出中美真挚的情谊。面向未来,祝愿斯诺研讨会继续兴办,续写中国同世界携手共进的友谊篇章。
作者:陈 医
编辑:刘鑫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