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新时代斯诺工作室”杨芳:弘扬斯诺精神,讲好中国故事
2021-11-05 10:5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第十九届斯诺研讨会”嘉宾发言推送的第八篇来自中国日报“新时代斯诺工作室”负责人杨芳的《弘扬斯诺精神,讲好中国故事》。

弘扬斯诺精神,讲好中国故事

大家好!很荣幸有机会代表中国日报社参加此次论坛,并与各位领导和斯诺研究专家交流。在国际传播事业的征程上,斯诺的求真精神和非凡勇气指引着许多记者的从业之路。《中国日报》(CHINA DAILY)作为中国国家英文日报,自1981年创办以来,一直与斯诺在做同一件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所以,斯诺精神对《中国日报》来说,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中国日报社拥有一支知华友华爱华护华的外籍队伍,他们在对外传播队伍中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他们用西方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的方式,讲述着中国故事。他们就是“新时代的斯诺”。

今年是《中国日报》40岁生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希望中国日报以创刊40周年为新的起点,牢记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新斯诺工作室正是在我报成熟的外籍队伍基础上,为社内外外籍专家和国际高端人士提供的新平台,目标是更好地对外讲述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更加有力地促进中国和世界的交流沟通。

如今,在中国从事国际传播的外籍记者们所处环境远好于当年的斯诺,但他们依然面临着同一个挑战——如何减少世界对中国的误读?某种程度而言,当下中国真实形象与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可能更大。

为了做好国际传播,工作室创新思路、打磨精品,推出了推出了一系列深度报道作品,如“新时代斯诺看中国”、“新斯诺”对话栏目,包括今天来到现场的中国日报网记者伊谷然主持的《新时代还会有新斯诺吗?听听中美共产党员的对话》、《“新斯诺”对话中国美术馆长吴为山》,以及系列小纪录片《求索:美国共产党员的中国行》等(Looking for answers: American communist explores China)。

除了精心策划的系列融媒体产品,目前工作室还在开展一项特别的工作——即纪念去世不久的我报外籍高级撰稿人、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安德鲁·穆迪(Andrew Moody),以融媒体方式全面报道他的故事。

穆迪是新时代斯诺工作室的创始成员,下面,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这位“新时代斯诺”的故事。

“客观、能吃苦、有正义感”——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的顾问凌青曾这样总结过斯诺精神。穆迪作为在中国工作13年的英国记者,秉持着同样的专业精神。为了讲好新时代中国的故事,即使在生命后期患有渐冻症,他也坚持笔耕不辍到最后一刻。

穆迪一直有个心愿:写一本关于新时代中国的书。然而这个心愿再也无法实现了,2021年6月27日,这位有35年新闻报道经验的资深记者,与渐冻症斗争了三年后,在北京的家中去世。

穆迪记者生涯的后三分之一时间,一直在《中国日报》工作,以北京奥运会为起点,结束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用超过100万字的新闻作品,记录了从2008年到2021年间,中国独特而动人的发展故事:在《中国日报》稿库搜索中键入穆迪的名字,全都是《新时代的潜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赢得广泛赞誉》、《中国被视为全球治理架构改革的关键成员》、《发展中国家将广泛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等关于中国新时代的关键字。

穆迪和斯诺同样在中国工作了13年,《红星照耀中国》向世界讲述了中国人民在艰苦岁月中,矢志不渝的抗战历程;穆迪的百万字报道书写的,则是中国人民在新时代脚踏实地前进的步伐。

“穆迪和斯诺,都用新闻作品向世界讲述了真实的中国和中国人民。”中国日报社总编辑周树春说。

新时代斯诺工作室还有许多像穆迪一样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外籍新闻工作者,他们身上都有斯诺精神的体现——热爱中国,不惧困难,驳斥西方媒体缺乏事实依据的报道,努力向世界呈现真实全面的中国。

比如,美国记者聂子瑞(Erik Nilsson)23岁自大学毕业以来入职我报,走遍了中国中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2个特别行政区,于2016 年成为“中国政府友谊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Erik今年出版的新书《太阳升起——“美国小哥”见证中国扶贫奇迹》,以他个人的视角讲述中国如何让8亿人摆脱极端贫困、创造人类减贫史上“中国奇迹”的故事,引发海内外网友广泛订阅和强烈反响。

还有英国籍的新媒体记者老衲(Nathan Williams),他参与制作并出镜的《中国抗疫热词》、新疆系列短视频,针对新疆棉花谣言进行客观阐释、关于“种族灭绝”谣言进行驳斥等,总传播量超过一亿。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专业、敬业的外籍新闻工作者,他们摒弃意识形态的偏见,真正做到客观、理性,以“外”眼看中国,以西方读者“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的方式据实进行报道。

我们衷心希望以这样的论坛活动为契机,以新时代斯诺工作室为新的平台,继续加强对斯诺的研究,更好地弘扬斯诺精神,共同搭建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学互鉴的新桥梁,为促进中国和世界交流沟通作出新贡献!

 

作者:陈 医

编辑:刘鑫慧


作者:

北京友协京促会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