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北京冬奥会”云对话发言摘编之三:看不够的中国创造
2022-02-28 11:2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近日,“外国人眼中的北京冬奥会”云对话活动成功举办,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观礼的18个国家的18名在京外籍友人参加了此次云对话活动并发言,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眼中的北京冬奥会是什么样的吧!

戴伟

北京化工大学

英国籍教授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向人们展示了高科技特效如何与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宏大的视觉奇观。然而,科技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其他地方发挥着更加关键的作用。任何一届奥运会都需要耗费大量的电力。张家口对可再生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设施进行了重大投资。因此,该地区的绿色能源输出能力高于大多数国家。由于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输出不是恒定的,所以当需求超过供应时,有一种储存能源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北京冬奥会是通过使用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实现的。奥运会结束后,该地区的用电恢复正常,多余的电力将向北京和雄安供电。

许多奥运会项目所需的冰场的准备工作通常涉及到使用氢氟碳(HFC)制冷剂。这些都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北京的四个冰场用的是从工业废气中提取的液态二氧化碳作为冰下的冷却剂。在冷却过程中,封闭系统排出的热量可以用来为建筑供暖和提供热水。与传统的HFC系统相比,新技术在电力消耗方面节省了相当大的开支。此外,还可以在不同的区域定制冰的特性,以满足需要硬冰的速滑选手和需要软冰的花样滑冰选手的不同需求。

北京2022年冬奥会科技表现亮眼,然而更重要的是这只是刚刚开始,北京冬奥会的科技遗产在未来将间接地使更多的人受益。

奥利弗

北京林业大学

卢旺达籍学生

中国非常重视其环境保护责任,中国人对自然怀有深厚的崇敬之情。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自然和环保的特色:场馆本身,即北京国家体育场,被亲切地称为“鸟巢”,因为它的建筑设计灵感来自大自然的鸟巢。举行仪式的时间选择在“立春”,即庆祝春天的到来。开幕式很多节目都展示了人类和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观众被这个向自然致敬的开幕式所震撼,我个人觉得这是中国在自己的土地上和世界舞台上展示其保护环境的雄心壮志很恰当的时机。

霑志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柬埔寨籍本科生

在这个假期,我在鸟巢观看了2022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在国家速滑馆观看了速度滑冰比赛,还在网上不断搜索关于冬奥会的信息,所有的这些让我看到了最让我动心的一个词—科技。

首先是火炬传递活动。手持的火炬采用碳纤维和复合材质打造,重量轻、耐高温。火炬主要的燃料是氢气,使用3D打印技术制成,可以在大风、低温环境中稳定燃烧,打造“永不熄灭的火炬”,是高科技的绿色火炬。

2月12号,我还去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观看比赛比赛。志愿者跟我们介绍说这个场馆是世界上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冬奥速滑场馆,碳排放值趋近于零。

我还在网上看到了高科技服务奥运村:智慧餐厅、超市。智能机器人广泛应用,没有厨师和服务员,中西烹饪和鸡尾酒制作由机器人完成。很多外国友人进入到这样的智慧餐厅,都不想着吃饭而是拿起相机拍照、拍视频,发给自己的亲人朋友。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让国家更快的进步,希望我的国家在中国的帮助下也能更快发展,让人民生活更幸福。

崔信义

北京中医药大学

韩国籍留学生

我想借用著名的环保3R也就是reduce, reuse, recycle 来说一下我感受到的北京冬奥会之“绿色”。

第一个,Reduce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这次北京冬季奥运会是首个100%绿色电能的奥运会。减少了大量二氧化碳的排出,成为了绿色奥运会的象征。

第二个,Reuse 再利用以前的场所。

北京冬奥会举办比赛的12所场地中8所场所是再次利用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场地,比如,把夏季奥运会的游泳场换成冬季奥运会的冰壶比赛场,夏季奥运会的鸟巢变成了冬季开闭幕试的场所,从此改变了大家对奥运会花费大、不环保的印象。

第三个,Recycle 可持续利用。

根据新浪媒体报道,这次冬奥运动会的比赛场所,以后会成为举办高水平赛事的场所,同时也会考虑对公众开放,从而解决奥运后运动场的处理问题。

我估计,以后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工作人员,当他们考虑举办绿色奥运,一定会说一句话,就是“要不我们看一看,学一学,北京奥运会是怎么做到的?”

赵媛

北京中医药大学

加拿大籍留学生

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绿色环保设立了高标准。他们减少材料的使用,水立方被建成了冰立方,鸟巢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我还注意到奥运火炬变“小”了,我做过研究,了解到这样做是为了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此外,北京冬奥会还使用了许多可再生能源。

作者:吴雨娜

编辑:刘鑫慧


作者:

北京友协京促会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