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留学生黎雅:在出租车上认识北京
2022-08-30 19:2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师傅您好,尾号4996,去北锣鼓巷。”“好嘞!”

比起商业化的南锣鼓巷,去北锣鼓巷的人要少很多。藏在胡同深处的各种小酒馆,咖啡馆和其他鲜为人知的各种小门脸儿是我平日里最爱逛的地方。

我喜欢北京的红墙绿瓦,那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北京每天都在变,可这些胡同却像时间胶囊一样,在繁华的市中心护下一片老北京。

北京的变化飞快,但不一定都能轻易被发现。比如学校门口的地铁站,每天路过,能看到的只有那一小块施工地,实则,北京的地下早已挖到了数十米深,总长接近八百公里。一条条轨道连接着北京的各个角落,像一张庞大的蜘蛛网。仔细想想,感觉十分震撼。

虽说坐地铁非常方便,可我更喜欢打车。不可否认,赶上早晚高峰,坐车是件很痛苦的事,但如果能避开这些时间段,我还是更喜欢在地面上看窗外的风景。若是碰上健谈的出租车司机,还可以听他们讲自己经历过的北京故事。

我认为,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大概是全北京最有意思的一群人了。他们的阅历是我无法想象的。就像刚刚说到的地铁,你或许以为那些参数是我搜集到的资料,可实际上,这都是一位出租车司机和我说的。他之前载过一位中铁的技术人员,便听他细致地讲了一回北京的地铁规划。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辆车,载满了听不完的故事和我不曾看过的世界。

还记得有一次,我因为进组要去怀柔的山区里,然而我无法确认目的地的准确地址,只知道在某个村子里。我感到很抱歉,本以为司机会发牢骚,可其实却不然。

“嗐,没事儿,咱到那儿之后我兜两圈儿,肯定能找着。”

人生地不熟的我,听到这种话,心里是暖暖的。他和你并不熟悉,认识不过半个小时,可他会选择理解你,你也会选择信任他。

现在的北京和我十年前记忆中的北京很不一样。姥姥家门口的小树苗现在早已长成了三五米高的大树。我很想知道我不在的这些年这里都发生了什么。红墙绿瓦再好,但它们终究时刻保持沉默。

“乘客已上车,请您全程保持安静。”,架在司机旁边手机上的打车软件偶尔会发出这种提示。每次我听到这句话都会不由的感到难过。

“我们也理解,现在的人啊,都累了。你再在人家身边叨叨,人家肯定觉得烦,不是吗?像您这样儿的爱聊天儿的人不多啦……”

在他们眼里,北京的楼一天比一天高,北京的天一天比一天蓝,我明明没有亲眼见证这些变化,却似乎从未缺席。北京的美我都看在眼里,听在耳里。

“姑娘,到了啊。您下车时候小心后边儿的车。话说这天儿也擦黑了,胡同里头灯少,黑咕隆咚的,您小心着点儿昂。”

那天下着大雪,锣鼓巷人很少,可人情味儿却很浓。

未完待续,更多精彩获奖作品敬请期待下期推送!

作者:陈 医

编辑:刘鑫慧


作者:

北京友协京促会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