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见闻能丰富他的阅历,拓宽他的思路,助其找到未来与生活的方向。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017年9月3日,我离开了尼日利亚拉格斯,飞往中国的北京。来到北京之前,我是一张白纸,没有查找关于北京这座城市的任何信息。带着憧憬和希望,热切地想在离开时能把上面写满美好的故事。
到了北京,我在这张纸上写下的第个一词是秩序。
从机场开始,周围发生的很多事情都在向我讲解秩序。
第一天到学校我办理入学手续后,参加了留学新生开学典礼。到了11:30,我看到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在往一座建筑的方向走去,虽然心中充满了疑惑,但是因为太累就回宿舍休息了。下午,我出门觅食,才发现中午人们奔涌而去的是学校食堂。我到了食堂,门是开的,可是没有人也没有菜了。我对此感到惊讶,问了一位同学,他告诉我食堂的工作时间是比较固定的。这与我们国家截然相反,我们国家的大学食堂没有规定时间。于是,从中我体会到了即使是吃饭,也要讲秩序。
说起学习的秩序,班主任老师告诉同学们不能旷课,上课没达到70%的课时不能参加考试。即便是请假也有一些条件,比如请病假超过了3天要提交一份诊断书。想请一周以上的假,要向系主任或者学院院长请假等要求。
说到北京的交通,也到处都可以看到秩序。北京的路分环与区,看地图时,发现每一环的交通网络都是像一个环一样,非常整齐,四通八达。
凡此种种,都让我感到秩序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在北京生活了一个多月后,我在我那张纸上又记了一个词:政治。
北京浓厚的政治氛围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中心。
在2017年10月份,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共产党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这场会议让我切身感受到了中国的政治的环境,而且从那个时候我开始关心中国的政治。十九大开幕时,备受关注,有各种各样的媒体报道。会议闭幕时,通过新闻,课堂上讨论的话题,我学到了一些关于中国的政治、政策、国家计划等相关的知识。中国70周年国庆节前夕,我每次坐公交车或地铁,都能听到《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虽然我不是中国人,可是在激情澎湃的歌声中感受到了人民对中国深切的爱,我为这个国家感到自豪。在那段时间里,我深刻地体会到中国人对于政府的认知和信任,感受到中国人的爱国精神。北京让我一步一步走近政治,让我在了解中更加热爱中国。
写在纸上的第三个词是多元。在北京生活,好像居住在随时都能够穿越的交叉时空,多元的北京既古老又现代。
第一次听到中关村这个名字,我以为是一个小镇。出乎意料的是,这里是一个繁华的地区,有高楼大厦,有天桥、商超。后来,中关村成了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在这里,我拥有了第一台平板手机,逛了一遍遍最爱的物美超市。
在繁华的北京,我能随时走进历史的长廊,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记得第一次路过德胜门时,我感到不可思议,不禁在心中疑惑:路中间怎么会有这种建筑?后来我查到了这个建筑的历史,原来它不仅雄伟、富有魅力,而且还历经沧桑。
北京城的历史积淀是如此的厚重,以至于我随处都可以学到中国的历史。去颐和园,我能够参观当时的皇家居所;在苏州街,我能够欣赏到苏州园林曲径通幽;到了长城、故宫、天坛、圆明园,我又都能听到各具特色的历史故事。
虽由于新冠疫情,我现在暂时不能回到北京去继续探索这座城市。但是我想,这只是时间为了我的北京生活图景做了个留白。
我的北京的故事还没有写完……
请等我,北京,我一定会回来的。
作者:陈 医
编辑:刘鑫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