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书记治理高招|“熟人文化”融社区治理 党建引领促居民自治
2021-11-02 19:1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平谷区滨河街道滨河社区始建于1991年,下辖28栋居民楼、1235户居民,属于典型的老旧小区。俗话说“熟人好办事”,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月波就把“熟人文化”融进社区治理中,带动居民自治。

平谷区滨河街道滨河社区党总支书记 王月波

“邻里圈”+“网格化”

打造邻里间管理服务单元

在社区建设中,滨河社区将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建设参与的主角。王月波说:“人熟是本质、熟人是方法,社区动员最重要的就是要居民参与。远亲不如近邻,熟人之间更容易产生有效关联,特别是有了社区党组织网格化管理做前阵,由熟人形成的‘社区邻里圈’就成了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载体。”

“邻里圈”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的效用很多、很实。比如,小区有位居民患重病,当捐款信息在“邻里圈”发出后,社区党组织网格员主动成为居民捐款的负责人、联络人,帮居民纾困解难;再比如,单元没有电费,社区党组织网格员第一时间通过“邻里圈”发布周知信息,服务楼道电费收缴;还比如,德高望重的老党员通过“邻里圈”呼吁大家不要乱扔垃圾、认真开展垃圾分类,广大居民更容易响应并自觉遵守垃圾分类有关要求。

“人熟,很多问题在包容中自滤,让社区的邻里关系,成为整个社区建设中的软环境,用熟人联系熟人,用好人感染好人,用环境影响环境,打造友善社区人文氛围。”王月波说,“‘网格化’重精细管理,‘邻里圈’重熟人效应,二者的结合,有力提升了‘邻里间’这个最小管理服务单元的社区自我管理和自我治理的水平。”

“服务站”建在门岗

就近服务居民

宽敞明亮的社区办公地都不陌生,可是门岗作为办公室的并不多见。为了密切联系居民,社区党总支在社区门岗处设立社区民情服务站,这个地方成了王月波最常出现的地方,也成了她的第一办公室。

“居民每天进进出出,社区门岗就成了居民最熟悉的地方、最习惯的地方。把民情服务站设置在社区门口的出入处就是要方便群众,就近服务居民,居民有事没事就可以过来问问。同时,这也作为实现社区问题未诉先办的一种方式,促进邻里和睦,实现社区事务在社区解决。” 王月波说,“从居民需求出发,问需于民、问技于民、问智于民,我的社区我的家,让居民有社区主人翁责任感,才能更好地开展社区治理工作。”

党建引领

织密社区党组织网络

滨河社区制定了社区党组织体系“一网一纵横”。一网即网格化支撑,社区党总支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按照楼栋、单元,将滨河社区划分为3个网格管理片区,同时在三个片区建立3个党小组、28个楼栋网格、107个单元网格,党员任单元长,在职党员任单元长助理。将社工、党员、单元长、志愿者安排到每个网格中收集百姓意见、建议反馈给社区、街道。一横即横向联动,党建协调委员会、驻区单位党组织、手拉手共建党支部横向联动;一纵即纵向延伸,社区党组织下辖3个党支部,同时业委会党小组成员、物业公司(环卫集团)党小组成员任社区党组织委员、共建委员会委员,社区文化小组、社区志愿者小组的负责人由社区党员负责。

此外,社区党总支还打造社区治理体系123456。“1”是党建引领,依托《社区居民公约》《社区党员公约》“2”个公约,建立不打烊的线上社区、近在咫尺的民情站、暖心专业的服务站“3”种温度社区,实现社区网格化、信息化、庭院化、乡土化“4”化管理,搭建“5”级网格管理层级(街道包居领导、包楼社工、在职党员、党员单元楼长参与的“红管家”队伍)。同时,建立百姓议事厅共事共议、业主大会公共部分共议、庭院议事会楼院协商、线上社区咨询、居民代表大会决策、党员议事会谋划社区建设的“6”个议事平台,实现支部统领,党员带动,居民参与的三方融合,实现社区治理广覆盖、多维度。


文字:《北京社区报》记者 贾祥伟

编辑:刘佳


作者:

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