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让社区更美好!石景山区广宁街道冬奥社区建设工作专班“太能干了”!
2022-03-14 16:4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为建设好北京冬奥组委正式授牌命名的“冬奥社区”,近年来,石景山区广宁街道冬奥社区建设工作专班着眼于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奥林匹克理念融入城市环境、社区生活等各个方面,打造好北京这张“冰雪名片”,让居民们实实在在体会到“冬奥让生活更美好”。

老社区有了新变化

走进冬奥社区,一股冰雪运动的气息迎面而来。街巷内,各种以冬奥项目图案和介绍作为装饰的护栏、各类充满冰雪元素的设施遍布社区各处。

2月28日上午,高井路社区的冬奥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大屏幕正播放着宣传片,一场由群众文艺团队献上的精彩文艺演出刚刚结束,居民们则在冰壶等冰雪运动中自得其乐……

看到浓郁的冬奥文化氛围吸引市民群众接连打卡,正在冬奥社区巡视的柏宗凯笑着介绍道,自冬奥会、冬残奥会进入北京时间,冬奥文化广场总是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2月4日至今,这里每天举办两场文艺演出,冰雪运动基地在冬奥期间更是场场爆满。

冬奥社区冬奥文化广场一角

今年56岁的柏宗凯2020年担任广宁街道冬奥社区建设工作专班办公室主任,此后负责北京冬奥组委的协调工作、统筹谋划北京冬奥社区建设和宣传等工作,每天来高井路社区“打卡”成了他的习惯。

高井路社区是老旧小区,建设年代久远,基础设施薄弱。冬奥给社区带来什么?今年74岁的许连锁,自1986年就在高井路社区生活,这几年他亲眼见证了社区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换人行道砖、铺设塑胶步道、昔日杂草丛生的高井沟被改造成冰雪乐园,社区还有《冬奥社区报》、抖音号……变化真是太大了。”

“冬奥让城市更美好”的愿望在这里照进现实,广宁街道冬奥社区专班正紧抓冬奥机遇,将奥林匹克理念融入城市环境、社区生活等各个方面。

成立专班专治难点

广宁街道与北京冬奥组委驻地首钢西十筒仓仅一墙之隔,遥相呼应。2018年5月,北京冬奥组委工作人员响应“党员社区报到”的号召,纷纷来到属地广宁街道高井路社区报到。经过多次到社区调研、座谈,广宁街道将高井路社区建设成为北京市首个得到北京冬奥组委批准的“冬奥社区”。

2019年5月11日,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000天的日子里,高井路社区正式被北京冬奥组委授牌“冬奥社区”。这一年,广宁街道将社区硬件完善和功能提升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同时,基本完成冬奥社区的规划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

为让冬奥社区建设驶入快车道,2020年1月,广宁街道正式成立冬奥社区建设工作专班,设置街道党工委书记、街道主任为组长,处级领导为副组长,各办公室、各社区共同参与的组织架构。专班办公室牵头人是广宁街道副主任盛敏前,专班专职工作人员是柏宗凯、边滢安娜,以及后来加入的张华、杨斌。

“冬奥社区怎么建设无章可循,只能摸石头过河。”对城市管理、工程建设等工作较为熟悉的盛敏前一度觉得无从下手。为建设居民真正需要的冬奥社区,盛敏前带着专班成员到社区开座谈会、入户走访、线上宣传,还邀请居民讲述社区故事、为地标建筑起名……

“冬奥社区不是喊出来的,也不是大拆大建,而是通过社区建设,体现地区特色,提升社区品质。这些方面,还得专业人干专业事。” 盛敏前举例解释,就说电线从空中转入地下,这个过程就涉及规划、园林绿化、城管、热力、自来水、供电等十几个单位,不是光靠街道、一个委办局就能解决的。

2021年2月,距离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一年,石景山区委区政府提出“冬奥社区代表国家水平、首都形象,是国际交流的平台,要坚持系统化加快推进”的建设要求。由石景山区政府办公室、广宁街道办事处牵头,10余家成员单位组成的冬奥社区建设现场指挥部成立。也是从这天起,扎根在社区,统筹协调指挥各项工作推进,专治难点,成了广宁街道冬奥社区建设工作专班工作人员的工作日常。

不放过细节 现场“挑毛病”

在冬奥社区文化健身广场工程开工前,冬奥社区建设工作专班多次深入社区,通过老街坊议事会、入户走访等形式收集居民意见。

原来社区文化广场功能单一,但居民健身活动诉求强烈,各个年龄段的居民都想在广场上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空间。冬奥社区建设工作专班结合居民意见提出的很多建议都被工程设计方清华同衡责任规划师团队采纳。

很多时候,细微之处更能显现工作人员的执着。尽管方案稿改了4遍,但是盛敏前还是习惯到现场“挑毛病”。“广场的休闲座椅有部分是安装在石材上的,我发现老人坐上去腿是悬空的,这样容易腿发麻,得改。一位居民反映,一块地砖高出地面2公分容易绊倒。改!” 盛敏前给专班成员定了原则:不放过一个细节,不留下一丝隐患。冬奥社区建设每一个项目方案,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细节,都是他和同事一点点抠出来的。

当体现集体智慧的方案变为现实,着实让人惊艳。2021年5月,更新改造后的文化健身广场一亮相,就颠覆了居民的想象:冬奥文化融入护栏、景观、灯杆旗等环境布设中;4.2公里的生态休闲滨水慢行步道串起美丽风景;游客可通过电子屏了解运动能耗或双人竞技情况;广场入口处设置了可通过人脸识别实现存储功能的智能储存柜……同年6月23日,冬奥社区文化健身广场正式被北京冬奥组委授牌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文化广场”。

生态休闲滨水慢行道串起美丽风景

不光是冬奥文化广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冬奥社区、冬奥展厅等多项建设当时都在同步推进。专班的每一个人都忙得连轴转,总有说不完的话,协调不完的事,哪里出现问题,都会第一时间顶上。

打造冬奥文化新名片

硬件设施的全面提升,是冬奥社区建设的重要方面,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软环境的建设,也就是冬奥进社区、进家庭。盛敏前用“三个一”概括:举办了一批活动、培养了一批队伍、创建了一批品牌。

冬奥社区建设工作专班培育了广宁旱地冰壶队、艺枫轮滑队、广宁青年滑冰队等30余支特色冰雪队伍;成立了广宁街道青年奥运先锋队、冬奥应急服务保障队等10余支队伍;推动了2000余名冬奥社区志愿者、15户“冬奥社区志愿家庭”及地区78支“老街坊”志愿服务队积极组织参与冬奥文化宣传、冰雪知识宣讲、冰雪技能传递、英语口语培训等志愿活动;打响了“冬奥社区冰雪嘉年华”“冬奥大讲堂”等活动品牌以及“冬奥社区轮值社区长”等共治品牌。

在奥运热潮下,不少居民爱上了冰雪运动

在奥运热潮的刺激下,爱上冰雪运动的不光是青少年。主要负责冬奥社区文体活动策划的边滢安娜看得很清楚,那些曾经被认为“不爱动”的老年群体,也成了冰雪运动迷。

北京冬奥会倒计时20天,广宁街道组织开展冬奥社区志愿者“上雪场”体验活动

2020年至今,在冬奥社区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就达10万余人次,实现地区居民80%的上冰率。2019年,国际奥委会副主席萨马兰奇曾率各相关冰雪体育组织负责人到冬奥社区参观,并对冬奥社区开展的各项活动提出了高度赞扬。

只争朝夕交冬奥答卷,冬奥社区建设工作专班不负众望。2022年2月11日,北京冬奥组委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案例报告集(2022)》中文版和国际版。报告集收录了7大领域中形成的44个典型遗产案例,其中广宁街道高井路社区入围社会遗产案例。作为本市“最美城市运行团队”,冬奥社区建设工作专班的故事还有很多。眼下,如何利用好冬奥遗产,建立并完善冬奥社区治理模式,探索形成一套有特色和生命力的冬奥社区治理体系,是他们正在研究的课题。

文字:《北京社区报》记者 张美荣

图片:冬奥社区建设工作专班

编辑:佳佳


作者:

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