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教师节。在这个属于教师的节日里,老师们会收到来自学生的祝福。在社会建设和民政领域,也有许许多多的老师。他们中间,有一些从事本系统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为社会建设和民政队伍建设贡献力量;有一些是特教老师,要用全部的爱呵护每个孤残儿童,让他们像花一样开放、成长。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故事。
“中共一大13位代表,只有毛主席和董老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见证了共和国成立……他们都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祖玉红老师在讲台上精彩生动地讲述着,她以“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初心和人生抉择”为主题,为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系统党员干部、基层社区党员干部讲授近百场、上千人次。
祖玉红老师即将退休,已经在北京市民政教育管理学院从教33年了,今年的教师节是她在学院度过的最后一个教师节。这么多年来,她讲授过社会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行政谈判、思政教育等多门课程,从事过党校学历教育、全市社区工作者培训、社会工作者考试与培训、联办研究生教育等工作,为首都社会建设和民政事业党员干部成长提供了“营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她经常说:“来到学院,就是要以专心专业的态度去做这份事业,职业能力、职业精神要在全情地做事、干事、干成事的过程中磨练出来”。她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会教育受训人员要“观大局、善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自觉用‘崇德、爱民、专业、奉献’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做好新时代社会建设和民政工作。”
回顾三十多年的干部教育岗位,她给自己的职业生涯总结了12个字,“在做事中圆满,在做人中修行”,也寄语同事们“共谋发展,齐心团结,坚守为民初心情怀,建设更加美好的学院”。
“1、2……对,再来一遍。”课堂上,李冉耐心地一遍遍地重复着这两个数字,引导孩子们学习。
今年35岁的李冉,已经在北京市儿童福利院从事特殊教育15年,日常工作中,她负责的是脑瘫患儿的康复教育。脑瘫是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早期,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以及姿势异常,还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等,是引起小儿机体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像穿衣服、上厕所、走路、吃饭、系鞋带、握瓶子这些对常人来说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对于这群孩子却很困难,需要经过千百次的反复练习才能做到,所以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很欣慰。”李冉说,十几年来,有过感动幸福、有过骄傲和欣慰,作为一名特教老师,就要用爱心、耐心、恒心呵护孩子们成长。
为了守护好孩子们的生命安全,李冉将孩子们的教育康复融入生活课堂。龙龙(化名)是一名脑瘫儿童,经过几年的康复训练,他已经可以扶着梯背架站立,这也为他能够日常行走打下了基础。根据他目前的状况,李冉在其康复教育中又增强了跨步站训练。龙龙需要在站立时双脚一前一后,前脚踩在梯背架上,后脚踩在平地上。
“在做跨步站训练的时候,孩子的左右脚不宜分得太宽,这样可以增强他的重心转移平衡调节能力和骨盆和髋关节控制能力,从而提升跨步站的稳定性,慢慢就能具备独立行走的初步条件了。”李冉说,为了让龙龙在训练时觉得不枯燥,每天训练时,李冉就会给他讲故事或一起拼玩具。龙龙总是笑脸盈盈地边做康复训练,边亲切地叫她“妈妈”。
“孩子在每次的康复中也寻找到了快乐与自信,我不仅是孩子的老师,更是孩子的‘母亲’。”李冉说,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她的宝贝。
特殊儿童的进步是缓慢的,可能老师努力了很久,孩子的变化却只有一点点。“你为一个孩子付出了几年时间,期间他的脸上或许连一点表情都没有。突然某一个时刻,你看到他脸上绽放笑容,或是做出一个小举动,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难以言表。”这也成为李洪彦坚持下来的理由。
今年是李洪彦在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工作的第35个年头,她还有不到1年就要退休了。三十多年来,李洪彦一直坚持在一线从事孤残儿童的养护和特殊教育工作。她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与进步。
宝宝班的军军(化名)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男孩,刚来市儿福时年龄较小,性格内敛不爱说话,但是脾气却不小。在一次节目排练中,老师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走上舞台展示自己的机会,给每个孩子都分配了适合自己的角色。但是军军却十分抵触,最后索性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起来。李洪彦耐心哄好他,并开始重点关注这个孩子。她开始在日常的教学中给予军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渐渐有了自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李洪彦不懈的努力下,军军已经从那个坐在座位上噘着嘴什么都不说的小男孩,成长为可以在课堂上踊跃举手大声朗诵儿歌,在舞台上大方表演节目的爱说爱笑爱学习的“小太阳”。
“他在特教中心找到了自信,学会了互助,享受学习带给他的快乐和充实。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地去做,什么样的疑难问题都能解决。我们特教老师就是这样的一把‘钥匙’,去打开每个特殊儿童心里的那把‘小金锁’。”李洪彦说,儿童福利院教师的工作既是脑力活又是体力活。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特教老师不仅要做好教学工作,还要做好儿童的基础养护和疫情防控工作,把教学服务送到儿童床边。每天坚持为儿童体温监测,落实好消毒隔离等各项防疫措施。老师们用爱心和专业诠释着对孤残儿童的“爱”,就像母亲一样对待关心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虽然我们可能无法享受学生功成名就后带来的喜悦,但看到孩子每一次微乎其微的进步,内心就非常满足。”臧锦利是北京市儿童福利院的一名特教老师,今年是她在这里工作的第9个年头。
由于疫情,市儿福从今年1月至今一直采取封闭管理,员工轮岗工作。在封闭轮岗期间,由于人员数量紧张,作为特教老师的臧锦利基本每天都待在院里,无法回家照顾自己年幼的孩子。“不能陪伴家人和孩子,其实我心里还是很愧疚的。我要特别感谢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臧锦利说,正因为有了强大的后盾,她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由于日常工作强度大,臧锦利腰疼的老毛病反复折磨着她,即便如此,她还是带病坚持工作。有时实在疼得忍受不了,她就将护腰戴上,坚持为孩子们进行基础护理。
“虽然封闭期间的工作很辛苦,但是当我看到孩子们期待的眼神时,就下定决心再苦再累也要守护好他们。”目前臧锦利所在养护区里,大部分都是卧床重度残疾的孩子,也有少数属于轻度智力残疾,她会根据每一个孩子的身体情况,给他们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每次完成基本的护理工作后,她会准备相应的教具,对这些有学习能力的孩子们进行训练,教他们简单的绘画和识字。
平时,臧锦利会带着楠楠(化名)和小槐(化名)学画画和认字,有时候也会给他们听一些节奏简单的音乐。臧锦利给他们准备了画笔、画纸、识字卡片等学习用具,教他们画简单的轮廓和上色。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会把颜色都涂到桌子上,臧锦利就手把手耐心地带着他们练习。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现在孩子们基本上能画出简单的轮廓,也能把颜色涂在轮廓线里了。
“孩子们这一点点的进步让我特别激动,同时也给了我很大的动力。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对孩子们要有足够的耐心,期待孩子们点滴的进步,这就是我作为一名特殊教育老师不变的初心。”臧锦利说。
文字:《北京社区报》记者 付佳
图片:北京市民政教育管理学院、北京市儿童福利院 供图
编辑: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