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会青:立足岗位无私奉献 真情服务孤残儿童
2023-09-13 12:3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汲取榜样力量,传承榜样精神。9月4日,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与首都文明办联合举办第五届“感动社会·民政榜样”宣传教育活动榜样揭晓暨风采展示。经过组织推荐、初评、网上点赞、复评、终评等程序,共评选出榜样人物(集体)10个。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30年如一日,用精湛的专业技术照护孤残儿童的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医务科科长黄会青。

帮助孤残儿童改变人生轨迹

△ 黄会青悉心照料孩子们

1993年7月,黄会青从学校毕业后便来到了市儿童福利院从事医疗工作,至今已经30年了。

“20岁那年,我来到北京市儿童福利院,成了这里的一名普通医务人员。刚来院里时孩子们都喊我‘姐姐’,有一次一个孩子突然喊我‘妈妈’,当时我觉得特别不好意思。”黄会青说,一晃30年过去,她已经从孩子们口中的“姐姐”,变成了他们的“妈妈”。尽管称呼变了,但对于黄会青而言,对孩子的爱,一直在那,只增不减。

刚到市儿童福利院工作的时候,黄会青也曾迷茫过。“当时感觉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她说,院里大部分儿童患有先天性的疾病,而她在书本中和此前的实习中都没有接触过这些疾病。为此,她利用业余时间为自己充电,学习了解更多有关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黄会青开始给孩子们开药治疗,期间为一个孩子治疗的经历,让她更坚定了做好一名儿福医生的决心。那是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就在计划去医院做心脏修补手术前,孩子突然出现呼吸道感染,由于心脏结构异常,肺部淤血,很快转为肺炎,并出现了心衰的症状。她根据孩子的病情积极用药,每天观察孩子病情,随时调整医疗救治方案。在她及护理人员的精心照顾下,孩子病情逐渐好转。后来孩子顺利接受了手术,并且被成功领养,开始了新的人生。

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生命

△ 黄会青为孩子们检查身体

让黄会青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院里的小女孩萌萌(化名)。萌萌是先天性小眼球,一岁半的时候出现了口腔牙龈出血和牙齿脱落的症状,市儿童福利院紧急将孩子送到医院住院治疗,随后孩子被确诊为坏疽性口炎。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若没有及时采取特效治疗,病情会很快恶化,严重的可致患者死亡。而萌萌本身就同时患有多种先天性基础疾病,自身免疫力差,因此病情十分危重,医院建议先将孩子接回福利院。

“我们将孩子接回院里后,积极探讨诊疗方案,对孩子进行精心护理和医治。”孩子进食困难,医护人员就用注射器将牛奶一点一点滴进孩子的口中,每天喂奶、喂水和喂药就要十几次。换药的时候,萌萌的牙齿也先后脱落,为此,黄会青和其他医护人员每天都会仔细观察孩子的牙齿情况,将脱落的牙齿清理出来,以免孩子将脱落的牙齿咽下,阻塞呼吸道。经过精心护理和积极治疗,萌萌现在已经可以自主进食进水,病情逐渐好转。“后来孩子长出了新牙,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免疫力的提高,她已经从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变成了一个70多斤的‘小胖子’。”说到这里,黄会青的笑容里满是幸福。

“我们不抛弃、不放弃每一名儿童,为他们带去生的希望,每一个病例的背后绝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和成果,而是整个儿福医护专业团队的努力。”黄会青说。

全力保障孤残儿童生命安全

△ 疫情期间黄会青陪孩子们做游戏

作为基层单位一名有着23年党龄的老党员,黄会青时刻牢记党员身份,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疫情期间,市儿童福利院多次实行封闭管理。由于医生组人员少,每次黄会青都主动参与到医生组的封闭轮岗中,累计下沉一线医生岗位12个月,曾连续坚守工作岗位63天,带领医生团队保障孩子们的生命安全。即使在休息期间,她也时刻惦记着孩子们,积极安排防控措施,加强院内感染防控检查,储备防控物资,安排儿童、职工进行核酸检测、新冠疫苗接种等。

为协助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黄会青细化了防控工作规范,补充了对在岗职工进行传染病筛查的要求,并充实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部分内容。她多次参与制定完善市儿童福利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采取线上线下学习交流、典型案例分享和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针对新冠肺炎诊疗知识、核酸检测、疫苗接种以及防护措施等组织业务学习和交流20余次,提高院内全体医生鉴别和判断新冠肺炎的诊疗能力以及全体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防控能力。

封闭管理期间,黄会青回不了家,她说那段时间家里所有的家务以及照顾双方父母的义务就都落在了爱人和女儿的身上。黄会青的爱人在医院工作,也要经常执行疫情防控任务,只留女儿独自在家。“家人不但从没有埋怨过我,相反还经常鼓励我好好工作,在我疲惫、烦恼时关心和安慰我。”黄会青说。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黄会青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发挥专业优势 不断开拓创新

△ 黄会青讲解医学知识

作为专业技术干部,黄会青一直注重自身业务学习,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并在2013年取得儿科副主任医师资格。在市儿童福利院建院40周年来临之际,她带领医护人员梳理总结高质量医疗、护理成果案例,为市儿童福利院2024年发布高质量发展业务案例集提供了大量素材。经过她积极联系沟通,市儿童福利院与基因检测公司合作,免费为院内32名儿童进行基因检测,筛出罕见病发病基因,为下一步诊疗提供依据。黄会青还受邀为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民政厅、北京市民政局举办的省、市级儿童福利机构业务骨干培训班授课,得到主办方和学员的好评。

2009年,黄会青发起并指导院内苯丙酮尿症儿童的诊断和特殊喂养工作,经过精心治疗和特殊喂养,12名苯丙酮尿症儿童被家庭领养,成功融入社会。黄会青介绍,由于苯丙酮尿症患者需要终身接受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每月花费在2000至3000元,且饮食配制过程繁琐,需要定期检测及更改治疗方案等医疗支持,导致有些家庭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对疾病认识不够及高额的特殊饮食费用等原因遗弃患儿。“苯丙酮尿症患儿在儿童福利机构并不罕见,约占儿童总数的3%。儿童福利机构对此类患儿进行科学、系统、规范地喂养,可使儿童基本按正常顺序生长发育,对于他们将来回归社会和家庭十分必要。”黄会青表示。

截至目前,市儿童福利院综合筛查苯丙酮尿症患儿共51人次,排除病例19人,确诊病例32人;对32例确诊病例进行饮食治疗,其中12例因发现早、干预早,受病情影响小,很快被领养;14例年龄大于14岁的病例转入其他福利机构;院内6人继续进行特食喂养。结合苯丙酮尿症特食喂养工作,黄会青编写了《苯丙酮尿症患儿特殊喂养的技术规范》,希望能帮助其他福利机构更好开展此项工作,惠及更多苯丙酮尿症儿童

30年来,黄会青始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用她的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服务每一名孤残儿童。尽管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她每天依旧脚步轻快地忙碌着,从事着自己最热爱的儿童福利事业。“我们要紧跟时代,不断开拓创新,在首都市属福利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黄会青说。

文字:《北京社区报》记者 付佳

编辑:佳祥 苏浩


作者:

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