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的履历里,没有辉煌的业绩,没有耀眼的荣誉,有的只是默默无闻的奉献。对于他们的工作,许多人不是很理解,甚至感到诧异。他们就是殡葬人,是普通劳动者,从事着最普通的职业,当他们将自己的道德情操融铸进所从事的工作时,这份职业是圣洁、美丽的。在这个充满思念的日子里,让我们走进八宝山革命公墓,了解这群可敬的新时代“守墓人”——
为殡葬注入人文关怀,这种温情场景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并不少见。
骨灰安放是治丧环节的最后一环。为了更好地为逝者及家属服务,今年八宝山革命公墓在清明节期间做好祭扫服务保障的同时做到业务不停歇,为有需求的家属提供骨灰安放服务。伴随着悠扬哀婉的音乐,一场骨灰安葬仪式在墓区举行,骨灰安放、丧品摆放、封穴、献花、祭拜、鞠躬、告别等环节无不彰显人文关怀。
“给生者以慰藉,使故者得安息,我们的言语、动作都格外注意,不容出错。”作为骨灰安放组负责人,42岁的展井男习惯提前一天做好准备工作,如清理格位、备碑、试碑等。
用小毛刷轻轻扫去墓碑上的浮土,用湿毛巾仔细拭去墓碑上的污渍,将黄白两色菊花摆放在墓碑两侧……八宝山革命公墓内,杨勇正在墓区进行代祭扫服务。“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他面对墓碑肃立站好,随后,行三鞠躬礼以表哀悼之情。
虽然时间只有五分钟,但每一个步骤都显得细致、庄重。杨勇的同事拍下代祭过程的照片,准备通过邮件的形式将照片发给逝者家属。在杨勇手中的代祭登记单里,最多的时候半天就有6位逝者家属预约代祭服务。从玉岑园出来,他又匆匆赶往山下的骨灰堂,准备更换祭扫工具,为下一位逝者服务。
2020年,八宝山革命公墓推出代祭扫服务,杨勇也成了“代祭扫”团队的一员。在代祭扫服务中,杨勇常常会根据家属的具体需求,开展认真细致的个性化服务。逝者生前爱喝茶,他就备好茶具、茶叶和热水,现场沏一杯热气腾腾的香茶敬献在墓前;家属发来悼词或是写给亲人的信,他就在祭扫的过程中,代替家属现场诵读。他说:“我们要用细心周到的服务,给家属的心灵以真正的慰藉。”
为确保骨灰安全,37岁的吕莹每天来到工作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巡视。作为堂室服务组负责人,吕莹负责33间堂室、11面骨灰墙的服务管理工作。
创新,是吕莹所在团队最大特点。仅祭奠追思服务方面,近两年来堂室服务组新推出来的鲜花祭台相比简单的桌布摆台更重“仪式感”;写给逝者的寄语不仅能投到时空邮箱,还能摆放在格位里;水溶祭祀,纸短情长,祭扫群众将怀念之词写在水溶纸制成的信笺上,以水为媒,寄托哀思……
自2009年4月来到革命公墓工作,吕莹在北京市及全国一系列技能大赛中接连获得优异成绩,并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18年,以吕莹名字命名的墓地管理员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守、创、传’是我们工作室的理念。”吕莹表示,“守”就是坚守岗位、履职尽责,“创”就是创新服务、满足需求,“传”就是教学相长、薪火相传。
八宝山革命公墓是红色教育的重要场所。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八宝山革命公墓一直在路上。
“一人一碑一故事,墓碑无言,却昭示着生命的意义,它承载的历史一直感动着后人。我们的职责就是挖掘革命故事、弘扬先烈精神。”作为讲解服务组的一员,李月圆觉得自己在这里工作很自豪。
来革命公墓工作之前,李月圆在博物馆从事讲解工作,到革命公墓后,她一直负责爱国主义教育讲解。从讲故事,到讲知识,再到讲理论,根据听众的不同,她讲解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对社会公众,我会结合清明节等时间节点在讲解中着重呈现文化内涵;对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我会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融入讲解过程。”李月圆表示,这就要求讲解员密切关注时事政治,持续加强对相关内容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
李月圆所在革命公墓讲解员团队,设计出领导干部“政德专线”、党员干部“廉政专线”、学生团体“爱国专线”等精品讲解线路,将党史学习教育、政德教育、廉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增强红色教育的针对性与吸引力。仅去年就开展政德教育300余场次,累计见学人数2.4万余人次,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文字:《北京社区报》 记者 张美荣
图片:《北京社区报》 记者 张美荣 任晓宇
编辑:佳祥 晨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