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宇宙中神秘的存在
2021-09-18 17:0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小伙伴们大家好,

天文馆“空中课堂”上课啦!

黑洞的密度极高,并且具有极强的引力,在其“视界”内的任何物体,即使是光也无法逃脱它的束缚。正因如此,黑洞成为宇宙中最奇特、最神秘的天体之一。

“黑洞”这个十分形象的名词,最早是惠勒(J.A.Wheeler)于1967年12月29日在纽约的一次演讲中首次使用。现在提及黑洞,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但千万别被它的名字所迷惑:黑洞绝不是空洞的空间。相反,它是大量物质被挤压在一个非常小的区域里而形成的奇异天体——我们可以想象把太阳挤在一个半径约为3km的球体里的情形。其结果就是形成一个强大的引力场,以至于任何东西,甚至光,都无法逃脱。图1为黑洞的想象图。

既然黑洞如此奇特,那它有什么结构特征呢?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后,德国天文学家史瓦西(K. Schwarzschild)立即对球对称的情况求得了爱因斯坦引力场的解。根据这个解,质量为m的不旋转的“球形天体”存在一个临界半径Rs,我们称之为引力半径或史瓦西半径。和m的关系如公式(1)所示:

式中G为万有引力常数,c为光速。

在这个半径的内外,时空的性质迥然不同。我们现在知道这里所说的“球形天体”便是黑洞,而这种不旋转的黑洞被称为史瓦西黑洞,其结构如图2所示。

史瓦西黑洞主要包括两个基本部分:视界(event horizon)和奇点(singularity)。视界是黑洞周围“无法返回的结界”。它不是一个物理表面,而是一个围绕黑洞的球形范围,标志着物体逃逸速度等于光速的地方。它的半径是之前提到的史瓦西半径。关于视界需要注意的是:一旦物质进入视界,物质就会落到中心。在如此强的引力作用下,物质将被挤压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就是奇点——体积极小,密度趋于无穷大。

史瓦西黑洞是黑洞研究中最简单的特例。对于更普遍的情形,应该研究旋转的黑洞。自1963年后,新西兰数学家克尔(R. P. Kerr)对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求得更普遍的解,开始了旋转黑洞的研究。而这种旋转的黑洞称为克尔黑洞,其引力半径可由公式(2)简单求出:

其中

是一个与旋转角动量J有关的量。当a=0时,便对应于史瓦西黑洞。

其实,无论黑洞旋转与否,它的奇特性依然存在。黑洞的奇点就是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推到黑洞里面的结果。很可能在黑洞中央广义相对论已不成立,应由量子引力理论代替,但这种理论还远没有建立起来。科学家们正积极参与研究,以更好地了解这些奇点发生了什么,以及如何发展一个完整的理论,更好地描述在黑洞中心发生了什么。


作者: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