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冲破7亿册,全球每10人就有一人读过这本书!
2021-11-10 17:5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日前讨论度已明显降温的北京环球影城再一次引发关注,只因北京迎来初雪,银装素裹的霍格沃茨瞬间氛围拉满,令很多前去的游客大为惊喜。网友纷纷表示被“雪后的霍格沃茨”美翻。

此前哈利·波特魔法景区的魔法袍和魔杖售价高昂(一件魔法袍849元,一根魔杖349元),导致影城周边相关的租赁业务火爆,更有店铺国庆7天流水达到2万,让商业嗅觉灵敏的店家赚足了银子。另外,淘宝售卖哈利·波特周边的店铺月销量甚至翻倍。

哈利·波特IP自诞生以来,全球总收入已达322亿美元。事实上,这个IP创下的惊世记录数不胜数:

系列小说被译成80多种语言,全球总销量突破7亿册,相当于世界上每10个人就有一人读过哈利·波特;

系列小说的最后一部作品《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首印1200万册,打破世界纪录;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小说开售24小时,在英美两国共卖出1100万本,打破世界记录;

同名系列电影全球总票房78亿美元,系列7部电影齐刷刷跻身全球票房前100名;

在全球最赚钱的IP中以322亿美元位居第十,是唯一以小说为原始内容形态的IP……

这个庞大产业的缔造者,就是J.K.罗琳。人们称她为“现代版灰姑娘”,对她从领低保的单亲母亲逆袭为世界级富豪作家的成功故事也多有描述。在笔者看来,这其实又是一个将热爱坚持到底的故事。

6岁兴趣初露:爱写故事的女孩

罗琳从小就爱编故事,写故事,讲故事。6岁时,她为生病的妹妹写了一个兔子的故事,妹妹被故事吸引,连病痛都忘了。妈妈读完这个故事也赞不绝口,半玩笑半认真地说:我们应该把它出版。罗琳还喜欢把脑海中的角色扣到朋友们头上,指挥大家按她想象的故事演戏。虽然朋友们一开始会因为罗琳的“专断”而气愤,但没多久就因为故事太有趣而沉浸其中。罗琳小时候家中玩具不多,但她大脑里源源不断的故事灵感确保了她能自娱自乐,绝不无聊。

黎明之前:穷困却坚定的作家之路

或许你以为,从小就显露出讲故事天赋的罗琳成为作家,一定是无比自然的一件事。但她在哈佛大学的毕业演讲上提到,因为成为作家的雄心与身边亲人对她的期望严重相悖,她曾一度陷入痛苦的挣扎。

从她知道“作家”这个职业的那一刻,她就想要成为一名作家。她深知自己拥有绝对的“作家秉性”:把独自待在房间里编故事当做无上的快乐。但她的父母不认为女儿能靠写东西来还房贷或交养老金,希望她能成为一名医生或会记。为了守住自己的梦想,罗琳在最后一刻,瞒着父母,将大学专业改成了法语和古典文学。毕业典礼上,终于得知此事的父母又惊又怒,自此与罗琳鲜少联系。父母的评价是: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比神话故事更没用了。但这就是罗琳守护梦想的一战。她沉浸在古典文学的世界,阅读量远超课程大纲的要求,以至于图书馆最后开出了50英镑的收费单。但谁又知道,她在古典文学方面的研读稍后全都用在了设计“哈利·波特系列”的咒语上。

罗琳曾说:“我是一个极其缺乏条理性的人,后来我也证明了这一点:我是世界上最差劲的秘书。”罗琳完全不适合办公室工作,作为一个秘书,她最喜欢的就是趁没有人的时候在电脑上敲故事。她说:“开会时我完全不知道大家在讨论什么,我只忙着在pad边缘随手写下最新的故事情节,或者忙着为我的主人公们想一个优秀的名字。

而就是这个自称“没有条理性”的人,写出了7部鸿篇巨制,将无数人物和细节安排得明明白白,更不用说众多深埋其中、设计精巧的伏笔。在热爱的事上,她的条理性无人能及。

工作中“心不在焉”的罗琳在职场上走得磕磕绊绊,婚姻也遭遇了坎坷。她成了一位单亲妈妈,带着女儿租住在简陋的房子里,靠政府资助过活。彼时她二十多岁,毕业多年,艰难的生活让她认为自己“很失败”,甚至有了自杀的念头。好在此时她的脑海中已有了哈利·波特的故事雏形,支撑着她再一次为梦想而战。她安慰自己,就坚持将这个故事写完并出版看看;最坏的情况也不过是无人问津,那她就去找一份不喜欢但可以养家的工作,彻底忘掉写作这回事。

梦想有力量:魔杖横扫世界

被十几家出版社干脆地退稿后,罗琳收到了来自布卢姆茨伯里出版社的好消息:因为这家出版社老板的8岁女儿非常喜欢这个故事,所以老板决定出版它。1997年6月,布卢姆茨伯里正式出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首印1000本,其中500本将成为图书馆馆藏。这1000本首版书如今价值不菲,其中就有一本拍出了5.7万美元的价格。英文版出版3天后,美国学乐出版社报出10万美元来购买版权,这笔版权费用在当时的童书界绝无仅有。

时间来到十年后的2007年,哈利·波特完结篇《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市,首印1200万册,打破了世界纪录。

所有的励志故事都是相似的:转折点之后,主人公一飞冲天。

罗琳是幸运的,因为她很早就察觉到了自己的天赋和热爱,内心深处确定了自己要做一辈子的事;她又是不幸的,因为父母对她梦想的不认同、生活的艰辛,她不得不将最爱做的事安排在夹缝里;好在她是勇敢的,始终守护着梦想。一番“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之后,她将生活给予的苦诉诸于笔端,让故事变得更加醇厚动人。此时,对写作的“热爱”是她手中的另一根魔杖。

回看罗琳的故事,忍不住想要推荐这套旨在帮孩子发现自己的热爱,实现自己梦想的传记绘本——《我的梦想有力量》。

最励志的故事,莫过于熊孩子变大师

《我的梦想有力量》讲述了“熊”孩子的成长趣事。

有个熊孩子特别热衷于玩过家家。当过家家无法满足她的时候,她就把家里的陈设作为游戏道具,自己编游戏。在楼梯上的“登山大冒险”,在衣柜和仓库里的“魔法师扮演”游戏都让她乐此不疲。为了哄妹妹开心,她开始编故事,她可以茶饭不思地整天都沉迷在编故事中。这个女孩长大后写了《哈利波特》系列,她就是J.K.罗琳。

有个熊孩子每天早晨跑出去,在海边和附近的村子玩个够,直到傍晚才回家。来往的船只、繁忙的码头、云朵的聚散、果实的成熟……自然万物都是他的观察对象。他不在乎老师的雷霆之怒,在课本上画满了船、花和动物,还喜欢给各种各样的人画肖像画。这个男孩长大后画出了《日出·印象》和《睡莲》,他就是莫奈。

也许你家里的孩子也很“熊”,也许他并不是一个“牛娃”,但是别忽视他的潜力,他一定有他的闪光点。我们需要做的,是把紧盯着分数的视线转移到对孩子日常行为的细致观察上。多看看他喜欢什么,专注什么,做什么时两眼放光。因为这些志趣里,隐藏未来的无限可能性。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未经打磨的钻石,我们要去做的,就是发现及发掘这些闪光点,让他们能真正熠熠发光。

人物与时俱进,亲切感倍增

《我的梦想有力量》是一套与时俱进的名人传记绘本。在人物选取的时候摒弃了富兰克林、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名人传记常客”,选取了令人眼前一亮、代表新时代的大师们:J.K.罗琳、卡梅隆、比尔·盖茨、赫本、福特、费曼……这样的组合,使孩子们的兴趣被更好的调动起来。试问有哪个小哈迷能拒绝一本讲J.K.罗琳和《哈利·波特》的传记呢?当孩子们与解读对象之间不存在时代鸿沟的时候,自然能轻易代入并理解绘本的内容。

深度与广度兼具的职业科普,干货满满

导演就是指导演员们拍电影的人,作家就是码字写书的人……相信和笔者小时候一样,对各行各业有着“刻板印象”的孩子不在少数。《我的梦想有力量》不单单讲了名人故事,也兼具深度和广度地为孩子们进行了职业科普。以电影导演为例:一个电影导演必备的素质,有娴熟地掌握电影制作技术、对艺术的敏锐感知、善于沟通调度和尊重合作伙伴;一部电影的制作流程是怎样的;影评人的评论和预告片剪辑师的工作,都可能影响到电影票房……

孩子们读罢就会懂得,无论想要干好哪个职业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具备多领域的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需要付出无数的精力去学习和实践。当职业的最真实一面、必备知识和素质都一一呈现在眼前时,也许孩子或家长的选择会更加清晰和理性。根据孩子的特质,选择合适的道路,鼓励和帮助孩子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长大之后做什么,这件事不必现在就决定,但可以从现在就开始思考。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热爱,在对的道理上疾驰向前,一路领先。


作者: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