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北京的我们,身边生活着哪些野生动物?或许在我们印象中,多是些昆虫和鸟类,哺乳动物似乎很难在日常接触到,而实际上,就在我们生活的小区和身边的公园,竟然就分布有哺乳纲、食肉目的成员。谁呢?——它就是黄鼠狼。
或许大家对这个名字的好感度并不高,感觉就是个到处乱窜会放臭气的家伙,提起黄鼠狼,人们往往有两大印象,第一,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句流传甚广的话总让人感觉这种动物不那么光明磊落,而实际上,作为名副其实的食肉目成员,它们通常是凭借自己的力量捕食啮齿动物,也就是鼠类,只有在野外食物不足的时候,才有偷吃家禽的现象发生,但奈何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捕鼠能手却落得个偷鸡的名声,源远流长…
鼬之凝视,你们礼貌吗?
人们对于黄鼠狼的第二大印象,就是它们会放臭气,如化学武器般让人窒息,因此人们听到黄鼠狼的名字总是联想起一团毒气,不自觉的皱起鼻子来,而这臭气实际上来源于黄鼠狼肛门两侧的臭腺,通常在遭遇危险逃跑的时候会释放难闻的分泌物,起到退敌的作用,所以,它们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带着臭气的。
关于黄鼠狼给大家的两大固有印象我们都解释过了,下面让我们来真正认识一下这个物种。其实黄鼠狼的学名叫做黄鼬,是食肉目、鼬科的动物,退去了有色眼镜来看,它们的长相是不是还有些呆萌可爱呢?它们身披棕黄色的皮毛,长有圆圆的耳朵,褐色的面庞上嵌着小小的黑亮的眼睛,配上白色的吻端,极具辨识度。
同时,它们身体修长,却长着短小的腿,这样的身材方便它们钻进洞穴去大快朵颐,在傍晚和夜间,啮齿动物开始活动了,黄鼬也在这一时段捕食猎物,鼠可是它们最爱吃的食物了,老鼠、松鼠、花鼠,个个都在它们的菜单之上。原来就在我们熟睡的夜晚,公园里可能正上演着精彩的鼬鼠大战。
黄鼬的行动迅速,反应灵敏,除了打洞外,游泳、爬树均不在话下,每年的春季是它们的繁殖期,它们会选择在石穴或者树洞里安家,产下幼崽。和黄鼬又着相似的外貌和行为习性的,比如伶鼬、香鼬等,在我国也有分布,它们常在夏季和冬季换上不同的毛色,有时和黄鼬的颜色非常相似,但通过面部的深色斑块还是能够将黄鼬区分出来,记得,不黑脸的可不是我们黄大仙。
黄鼬是北京土生土长的哺乳动物,它们已经久居京城了,在很久以前,它们穿行在胡同儿口和大街小巷,现如今,它们出没在公园里,也会到小区串门,有趣的是,去年冬季,有一只黄鼠狼曾经躲进了自然博物馆的办公室,一开始,工作人员在办公室中发现小巧的足迹,还有垃圾翻找的痕迹,便开启了破案模式,最终将嫌疑物种锁定为黄鼠狼。
但是,该物种通常是夜间来此寻食,和白天上班的工作人员虽共用一个房间,却从未碰面,大家每天清晨都会发现它到此一游的痕迹,垃圾桶被打翻,就连精心藏进抽屉里的面包也被它啃的精光。
为了确认这位不曾谋面的邻居的长相,工作人员在办公室里放置了红外相机,通过热成像原理把它拍摄下来。果然,没过几天,一个灵巧的黄色身影被记录下来,是黄鼬无疑,只见它熟悉的踩着椅子飞身上桌,四处穿梭翻找食物,看着相机记录下它灵巧可爱的一幕幕场景,大家并没有嫌弃和厌恶,反而已经默默地将其当作团宠。
后来,一个冬天过去了,随着天气转暖,黄鼬来打卡的次数越来越少,最后也不再出现了,或许当时的天寒地冻让它将此处当作了一个避风港,不知道今年的冬天,它还会不会来呢?
其实,正如这个故事一样,野生动物和我们正在同享一个京城,这座城市集历史文化,现代发展与生态文明于一体,或许人与大多数的野生动物不曾谋面,但我们共同折叠在各自的时间和空间,组成了一个温暖与和谐,温馨与精彩的生态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