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狼的体型像狼,皮毛像虎,但从分类学上看,袋狼非狼非虎,它属于有袋目、袋狼科。生活在大洋洲的考拉,以及各种袋鼠才是它的“近亲”。作为有袋类动物,袋狼长有开口向后的育儿袋。幼崽在发育不完全时便早早出生,爬进育儿袋中吸吮乳汁继续成长。
19世纪初期,袋狼已经从澳洲大陆、新几内亚等历史分布地消失。只有在塔斯马尼亚岛,这个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占地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的心形岛屿上,还有袋狼繁衍到了现代。头尾长度可达1.6米的袋狼是岛上当之无愧的顶级掠食者。它们白天潜伏在洞穴等处休息,夜间则外出捕食。其猎物包括长鼻袋鼠、盖氏袋鼠、针鼹、 加氏袋狸、灰大袋鼠等野生动物。
塔斯马尼亚岛上多是贫瘠的“红土”,土质比较适合畜牧业饲料作物的种植。19世纪欧洲移民涌入后,大片的桉树丛林、雨林被开垦成牧场,众多的围栏、石墙建造起来。1803年以前,塔斯马尼亚岛上的土著人口估计不足1万人。而到了1824年前后,岛上的人口已经增加到近1.3万人,岛上的绵羊也达到了20万头之多。
对于袋狼来说,栖息地的减少和破坏直接导致了食物不足。而人类牧场里身体肥硕,易于捕捉的绵羊就成了唾手可得的“救济粮”。很快,袋狼攻击家畜的消息传开了。它们被定性为畜牧业的害兽。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当地颁布了猎杀袋狼的悬赏令。仅在1888年至1908年间,就有超过2000只袋狼被杀死。随着野生袋狼的减少,动物园兴起了展示袋狼的热潮。可令人遗憾的是,袋狼在圈舍中的生存和繁殖并不顺利。某种类似犬瘟热、兽疥癣的病症在袋狼之间快速传播。
1930年,人类所知的最后一只野生袋狼被一名农夫枪杀。1936年,一只被捕获的雄性袋狼死在博马里斯动物园中。从此,袋狼从地球上消失了。
参考文献
Renshaw, Graham.More natural history essays.London : Sherratt & Hughes, 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