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聚焦我院“四二四”发展重点之一生态环境领域最新发展趋势,6月9日,我院举办北科沙龙第四期,主题为“科技创新推动首都绿色低碳发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卫万顺出席并担任特邀主讲人。此次沙龙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院资源环境研究所与科学传播中心承办。
生态环境作为我院四个优势领域之一,在建设绿色北京、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承载着重要的科技创新使命。此次沙龙汇聚来自院资环所、城安所、分析测试所、麋鹿中心、辐射技术所的8位主讲人,与会人员就生态环境领域前沿科技成果进行交流。院资环所党委书记、所长张忠国研究员担任主持人。
卫万顺作主题为《城市·浅层地热能·热泵技术》的报告,针对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结合北京实际,提出地热“两能”是提高北京可再生能源比重的必然选择。系统阐释了浅层地热能理论体系创立和发展过程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典型案例,及其对全国浅层地热能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提出北科院在热泵领域的行动方案,围绕地源热泵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实施创新工程项目“大型地源热泵系统高效换热(冷)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与应用”,助力实现浅层地热能的成因机理研究“定量化”、勘探评价“精细化”、系统管控“智慧化”、多元耦合“科学化”。资环所正高级工程师何灿作了题为《催化臭氧氧化原位强化与催化剂原位再生:从机理到应用》的报告。介绍了针对催化臭氧氧化工艺在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应用中存在的催化剂失活问题,建立具有催化剂原位再生功能的催化臭氧氧化工艺系统及其在焦化废水中的应用;针对催化臭氧氧化工艺在高盐废水深度处理中难以长期稳定运行问题,开发了原位强化工艺及其在精细化工废水中的应用。城安所研究员淡默报告题为《街区尺度大气污染精细化管理系统及其应用》,介绍了交互式街区尺度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系统,通过多尺度高精度街区空气质量预测模型链、街区尺度减排决策工具等精细科学的管理工具,支撑地方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资环所研究员李培中报告题为《全周期场地概念模型在复杂场地精准环境调查的应用》,介绍了场地修复领域近期关注度比较高的研究热点之一——全周期场地概念模型在复杂场地精准环境调查的应用现状及进展。分析测试所副研究员田世丽报告题为《北京交通带大气多环芳烃的毒性特征及植物修复研究》,介绍了北京市交通带不同季节气态和颗粒态多环芳烃的变化特征,使用细胞毒性和风险评价模型评估了不同粒径段多环芳烃的人体健康风险;筛选对气态和不同粒径颗粒态多环芳烃有较强净化能力的植物类型,研究植物对污染物的净化机理。资环所吕丽荣博士报告题为《催化燃烧技术催化剂制备及VOCs治理研究》,采用催化燃烧法对所选取代表性VOC治理进行了催化剂研发,并从实际应用出发探究催化剂失活机理,对催化剂进行改性,提高催化剂稳定性。辐射技术所副研究员欧伊翔报告题为《先进材料表面技术与绿色低碳发展》,介绍了基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振荡磁控溅射沉积技术,研发出完全消除电弧放电的宽能域、高通量等离子体沉积技术及装备,解决高性能涂层技术的卡脖子问题。资环所副研究员顾琦玮报告题为《北京市人口规模与水土资源承载力耦合关系研究》,针对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的迫切需求,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共享和GIS技术,构建了北京市人-水土系统耦合模型,揭示出北京市近15年来人口发展与水土资源配置变化的耦合协调程度,在空间尺度上提高了北京市区域性调控和规划制定的准确性。麋鹿中心副研究员张渊媛报告题为《生物多样性公约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介绍了近三十年来我国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相关国际公约、首次主办公约缔约方大会(cop15)的情况,我国“生态文明-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国际生物多样性质量注入强劲动力。
刚刚过去的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此次沙龙的举办恰逢其时,报告涉及生态环境领域的多个方向,内容精彩纷呈,氛围热烈,科研人员积极提问交流,为推动首都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创新方案。北科沙龙将持续吸纳意见建议,不断改进提升,推进交流融合,凝聚我院优势领域科技力量,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
院科研处、科技成果转化处、高新技术发展处、城安所、资环所、分析测试所、新材料所、辐射技术所、传播中心相关负责人参加,上述机构及麋鹿中心、新材料所、生物技术所等学术带头人及科研骨干60余人参加。
(资源环境研究所、科学传播中心/文 科学传播中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