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助力星星的孩子勇逐钢琴梦——记北外附中音乐老师宋楠
2021-11-09 11:2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让特殊学生融入正常群体一直是教育部门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始终把融合教育工作作为对全员德育的重要载体,校长晋军不仅是海淀区第一批持有资源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还是海淀区特殊教育指导团队专家,因此,对融合教育工作高度重视。

初见

在今年新派位来的3名初一随班就读学生中,刘同学是具有音乐天赋的自闭症儿童,尤其精于演奏钢琴。于是,在讨论刘同学的教学管理方式时,老师们大胆地提出了开设一对一音乐个训课的想法,音乐老师宋楠成为刘同学唯一的授课教师。

对于从未接触过特殊教育的宋楠来说,从教授有独立自主能力的高中学生,一下子跳到要面对自闭症的孩子,心中不免有一丝丝的恐慌。在见面前,已与刘同学有过接触的、具有多年特教经验的霍主任先行向宋楠介绍了他的情况。

“但实际上,对于特教经验为零的我来说,虽然是有备而去,但他异常的一些表现还是令我手足无措。”宋楠回忆着第一次与刘同学见面时的景象,虽然短暂却印象深刻,“第一眼看到孩子,瘦瘦高高,眉清目秀,和其他孩子稍显不同的是会略带羞涩地依偎在妈妈身边。”

在和孩子沟通过程中,孩子会有意无意地主动抓宋楠的手,为了让孩子安定下来,在妈妈的建议下,刘同学为宋楠弹奏了一曲较有难度的钢琴曲。

观察

面对刘同学,没有经验的宋楠不知如何去沟通,“对于他的一些不良习惯,是该微笑地容忍、顺从,还是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帮助他改正?对于他弹琴的兴趣爱好,又该怎样去帮他提升,促进他各方面的发展呢?”在宋楠一筹莫展的时候,特教中心的张俊贤老师如及时雨般给了她特别好的学习机会。

宋楠认真观察着张老师与刘同学交流时的语言、动作、表情方面的细节。张老师给了宋楠很多专业的建议:“在行为方面,我们不能因为他的弱势而对他纵容,发现问题也要及时指出并给予纠正。要让孩子明白在他们的世界里仍要严爱有度。”

事实证明,在之后的课程里刘同学可以接受并做得更好。特别是从第二次课之后,刘同学几乎不再去抓宋楠的手,很多问题也迎刃而解。在音乐学习方面,张老师也依据经验,建议宋楠对刘同学进行发声方法练习,这一点在宋楠后续的辅导课程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相处

经过张老师的指导,与学校资源教师团队的多次沟通,以及对孩子母亲的了解,结合宋楠对刘同学的观察,决定用各类音乐练习来提升他的肢体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针对孩子发音音量较弱的情况,对他进行歌唱方法的训练。通过最简单的张口练习,让他学会清晰地咬字;通过音高模唱,逐渐锻炼他大声交流。“对特教学生课程的设置,不是自己一个人靠想象去实现的,这凝结了无数人的经验与指导。”宋楠说。

在与学校另一位音乐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宋楠了解到刘同学在课上学习挥拍,而且陪读的妈妈也在旁边带着他一起挥拍。抓住这个细节,宋楠想到了通过指挥训练,让孩子在挥拍的过程中感受律动,同时提升肢体的协调能力。“回顾班级音乐课中的内容,即使是模仿,他的胳膊也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挥。面对这种情况,我只能尝试多种方法来让他模仿,再巧妙地设计一些互动小游戏后,我和他做镜面练习,我挥一下,他挥一下,让他想象就是我的影子在追着我的胳膊走,经过不断练习,他基本掌握了三拍子的挥拍,在后续做二拍子练习时就显得从容了许多。”

进步

在钢琴演奏方面,孩子虽然可以弹奏出他听到的任何作品的固定调旋律,但也仅仅停留在他听音方面的天赋,而从妈妈口中得知刘同学根本不识五线谱,所弹曲目都是纯靠自己的记忆。

鉴于妈妈之前跟宋楠沟通时表达过的想法,对孩子以后能不能在音乐方面有所发展的期望,宋楠调整了训练内容,从最简单的认识五线谱开始。宋楠认为通过五线谱的认知,会让孩子在作品的演奏中不仅仅是凭着对音乐的机械记忆演奏,而是通过自己的演奏,可以选择更多能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作品,让孩子学会主动学习和探究,在体验中得到更多的乐趣,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

经过近两个月的音乐训练,宋楠和刘同学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孩子也通过训练,在发音、肢体协调、演奏能力等方面有了微妙的变化。妈妈也从最初的紧跟在身边,渐渐可以离开他的视线。每一丝的变化,都是特教工作参与者的收获。(记者 刘畅)


作者:

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