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实际上是在这里住了16天,两批客人来店的前一天我们就入驻了,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外语翻译志愿者杨牧介绍道。10月,作为亚运村地区“境外返京人员集中观察点”团队成员之一,她全身心投入到分指挥部工作中,共同面对来自美国、英国、德国、南非以及波兰等多个国家入境进京的150名人员。
亚运村店分指挥部制定了一套详细的集中观察人员“工作方案”、“消杀流程”、“解除隔离方案”……详细地研究了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
一对一志愿服务 24小时待岗
外语翻译志愿者主要是为了确保酒店与到店外籍人士建立良好沟通,所以15位外籍人员就是杨牧的主要服务对象。为了完成这次任务,杨牧也做了充足的准备,她提前打印并录音了入住隔离须知、健康申报程序、离店政策等重要事项,在进入酒店停车场的机场大巴上进行提前播放。
然而到店的外籍人士,大多数不会使用健康宝,甚至不会中文,无法下载程序或者填报表格,对于表格上所列事项也不能完全理解,杨牧需要逐个逐项进行讲解,甚至要手把手指导外籍人士如何下载微信、填报体温。帮助所有外籍人员办理完入住手续后,还要按照疾控要求,在指定区域进行严格消杀,确保彻底消毒后才能回到清洁区域。有时回到分指挥部早已错过了就餐时间,杨牧也累得说不出话来。
当天入住手续办理完毕后,杨牧要配合医务团队收集每个人的体温和健康状况,而这些人中,有的还在倒时差,需要反复打电话提醒测量体温并指导温度计使用方法;有些则不停地询问自己何时离店,如何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还有一些人则本身就有病患,需要每天定时询问服药情况。
陌生的环境、等待的焦虑、对疫情的担忧再加上不如平日顺畅的沟通,让一些在观人员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
“521客房的客人患有双重抑郁症和哮喘病,”杨牧介绍道,这位客人因为不小心摔碎水银温度计引发了抑郁症症状,并将自己“关”进客房淋浴间,杨牧马上将情况报告分指挥部,并配合医生与客人视频沟通。当时已经是晚上十点了,杨牧心急如焚,试着给客人讲笑话、聊家常来分散她的注意力。杨牧想起客人说过自己有一个领养的孩子,便主动和她聊起孩子的话题,经过了40多分钟的劝导,客人终于打开了卫生间的门,杨牧提着的心才放下。
这些外籍人士入住伊始还处于倒时差阶段,所以经常晚上10点、甚至凌晨12点拨打求助电话,在酒店的日子里,杨牧的手机始终24小时待机,时刻关注回复群内的问题,随时处在应答状态。
暖心呵护 搭建中外“连心桥”
为了更好地做好沟通服务工作,杨牧建立了一个需求记录台账:“10月9日,客人想要吃外卖,因违反集中观察政策,协助酒店与客人解释沟通;10月11日,902客人没有电源转换插头,告知酒店后,酒店为所有外籍客人配备了转换插头,已解决……” 密密麻麻几大页记录,是杨牧用心做事的真实写照。
因为体谅入驻人员无法外出,情绪低落,杨牧总是尽自己所能满足他们合理需求。有一位客人想自行购买水果,但是不会使用购物软件,为了给客人买到想吃的水果,她亲自去到附近超市选购,还为他们带去了北京冬季应季水果南果梨。面对无数的赞美和“Thanks”,杨牧总是微微一笑,说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
502房间的外籍人士是来自英国的一家三口,夫妻两人带着1个年仅两岁的孩子,杨牧介绍道,“502的女士对淀粉过敏,对餐食和生活方面有特殊需求,磨合了很久。”从专门给做炒饭,到牛奶、煮鸡蛋,再到配送专门的煎鸡蛋、豆浆,一顿早餐变换好几次才表示满意。在生活中,这位女士也会不断跟杨牧提要求:打开中央空调、关闭楼道广播、换床单、喝鲜果汁、要吃三文鱼……还会在房间里哭,拒绝与人沟通。杨牧总是不生气也不计较,她通过观察,发现这家的男主人很好沟通,于是告诉丈夫多给妻子宽宽心,多想想隔离之后的美好生活……
最后,这家外籍人士临走时,还在感谢杨牧为他们做的一切,相约再见,但是“再见也许认不出你,因为每次看到的你,都是隔离服里面的你。”说这些话时,杨牧在笑,眼中带泪。
驻点医生和工作人员也给了杨牧很多的动力。3名医生每天对接150名隔离人员,需要密切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最细小的症状也不能放过。反过来,很多长途跋涉的入境人员,多少都会有水土不服、身体不适的症状,比如北京空气干燥,大部分人都会出现咽喉疼痛的症状,而这些又与新冠的症状相似,需要医生密切监控,就算轻微的牙痛、腹部不舒服也必须收集上报,时刻关心。除此之外,还有定期的核酸检测、体温填报、记录用药需求……医生们经常从凌晨4、5点忙到半夜12点,客人的需求就是命令,随时随客都需要身穿隔离服出现在工作现场。分指挥部的其他同事需要为每一个人核对身份、建立个人档案、整理材料到半夜,酒店服务人员帮助采买、做好服务、随叫随到,齐心合力保障分指挥部所有工作正常运转。
杨牧坦言:“他们从疫情爆发一直坚守到现在,面对危险没有丝毫畏惧,每次看他们穿着隔离服的样子,就觉得在看英雄,所以当我穿上隔离服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像他们一样,那种英雄的使命感,让我感觉特别光荣。”
“逆行者”是一种精神,鼓舞着士气
看到朋友圈中有朋友参与防疫志愿服务时,把身穿隔离服的照片发到群里,让杨牧羡慕不已。她忽然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参与到这样的一场“战斗”中,“人的一生中,能有几次选择,参与、见证着历史变迁?这是国家大事,我们义不容辞。”她回决了外语考官的邀请,报名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在此之前,杨牧的工作是外语导游,负责欧美旅客国内游。疫情发生后,旅游行业停摆许久,杨牧一度情绪低落。参与志愿服务,力所能及做点事,使她感觉到自己在做“想做的事情”,“感觉自己很有价值,不再是个旁观者”。
如今,她也会把自己身穿隔离服的样子发到朋友圈,让大家看到她工作的状态和样子。也有许多朋友纷纷询问如何参与到这样的志愿服务中来?她总是很开心与大家分享这份与众不同的心路历程和感动。
住在酒店16天无法回家,杨牧最为牵挂的是家中正在上高中的女儿。作为母亲,杨牧只能让孩子一个人在家照顾自己。“家里小孩今年17岁,这段时间有两个大考,我在这里唯一担心的就是她。”
但是这份志愿工作,也得到孩子毫无怨言的支持和鼓励。女儿在她住店志愿服务期间,也没有要求杨牧帮助,独自一人订购飞机票到甘肃参加了英语认证考试。偶尔闲暇时,杨牧会拿着手机与女儿视频,得知孩子将自己照顾很好,杨牧对女儿的挂念也就慢慢地舒缓了很多。
亚运村分指挥部的领导对各工作组的重视与关怀,对杨牧来说也是一种鼓励和鞭策:“看到大家总是为了工作加班加点、着急上火很辛苦,分指挥部领导经常与大家共同坚守岗位、并肩作战,也会要求保障组尽可能准备一些水果、按照实际情况准备夜宵,用实际行动为大家加油鼓劲,让我感到很温暖”。偶尔也有住店客人问:“中国这次疫情控制得这么好,是不是因为政府政策得力?”,杨牧肯定地回答:“是的!政府将疫情防控作为首要任务,事实证明这是英明的决策!”
据悉,目前杨牧已再度入驻集中观察酒店,投入到了下一批次入境返京人员服务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