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特谈双减—作业篇 | 朝阳区实验小学校长陈立华:撬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2-01-27 10:2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以作业为“支点” 撬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陈立华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校长

“双减”从政策层面上看是给学生减负,把孩子写作业、完成功课的时间减下来,实际上是以“减”作为杠杆,撬动教育的各个环节,用科学的方法让孩子们学有所获、健康成长。国家出台“双减”政策,目的是让孩子们健康发展,先“成人”再“成才”。国家需要各个领域的人才,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国家的合格公民,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这是双减的根本意义所在。朝阳区实验小学以“减”为支点,优化作业,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撬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对症下药 找到作业优化的关键点

学生作业负担的问题,一直教育的焦点、难点问题。要让学生把课程学好、作业写好,达到用时少、效率高、质量好的效果,就需要找到作业优化的关键点。这个点找得越精准,孩子们的收获就会多,越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从学生负担形成的来源看,主要负担一是课上学习,二是课后作业。对于课上学习,最重要的是提升能力,所谓“通则不痛”,学生把知识学明白了,就能快速地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质量;对于课后作业,最重要的是要“对症下药”,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指向性,解决每个孩子在学习中的问题,减少重复性的、机械化的训练,减轻学生负担。

从作业负担形成原因看,老师们不会留作业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如今市面上有大量的练习册介入到教育中,有些练习册上的题,老师们对其也并不了解。把这些练习题当成作业布置下去,就会使得作业没有针对性,不能很好地起到相应的效果。

从“双减”背景下对作业要求看,要解决作业多的问题,不仅仅是要少布置、不布置这么简单,而是要在减少作业量和作业时间的同时,提高作业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分层留作业是效率高、效果好的一种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编制作业,质量高、指向性强,就抓到了作业优化的关键所在。

数据分析 撬动作业优化的着力点

学校在2007年时开发了线上作业系统,把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各个知识点的错题率统计录入系统,进行数据的统计,沿用至今。通过分析数据,教师能直观地判断:哪些题的错题率低,不需要讲解;哪些题的错题率高,需要重点讲解;哪些学生哪个在知识点掌握不好,需要重点关注……系统的使用,给老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在各个知识点的数据采集到系统后,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系统会针对每个孩子问题去出题,进行强化练习。这样布置的作业指向性强,每个孩子的作业都是不同的,这样就做到了作业的分层布置和个性化设计。

优化作业,关注作业,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吗?对这个问题,学校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为其提供了有效依据。

朝阳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在接收柳芳校区时,柳芳校区是个薄弱校,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集团安排柳芳校区的学生们到本校来上课。老师们发现,这些学生的作业错题率非常高,同一个知识点在作业中的错题率比在考试中的错题率要高得多。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老师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推测,学生课堂的错题率、作业的错题率、考试的错题率是依次递增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班里学生的作业错题率、考试错题率和课堂反馈错题率是依次递减的。老师又对其他错题样本的数据进行了比较,数据总体反映了这个班级的作业完成情况不好。对此,老师做了归因:在课堂上,初学时题目相对简单,老师也在进行实时辅导,错题率低;考试的时候学生注意力集中,对考试更加重视,错题率也比较低;但是放学回家之后,作业的错题率就高了。于是老师总结出:这是学生学习态度的问题。所以教学的关注点要放在学生对家庭作业的学习态度上。数据分析为老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的教学就更有侧重点了。一个学期下来,班级的成绩有了显著提升。

培养技能 实现作业育人的落脚点

知识的学习是具有规律性的,在课堂上要让告诉孩子们了解规律、运用规律,但在课后,孩子需要一个熟练的过程。现在的作业多让孩子感觉负担重,不感兴趣,这是因为作业主要是针对知识来布置的。很多时候,老师留作业也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没有去分析学情、分析知识本身,才会用增加作业数量的方式让孩子巩固知识。研究学情、研究知识点,可以有效减轻学生负担,让作业变得更有趣。

1.抓住关键,技能训练突破难点

知识和技能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现在的课堂,关注点都放在知识上,所以学生“高分低能”的情况比较普遍,实践能力较差。而技能对于孩子来说,不论是在提升成绩的层面还是在思维发展的层面,都是不可或缺的。知识是看得见的,而技能是看不见的。技能需要通过“熟能生巧”来训练出来。如果老师仅仅是抓住几道题对孩子进行训练,孩子的学习永远都是浮于表面的,孩子的发展会出现后劲儿不足的情况。所以我们的作业要改革,就要往技能的方向上改革。

老师们需要具体地分析学情,找到难点进行突破。例如:在小学加减法中,共有130道典型题,其中真正需要勤学苦练的只有十几道关键题,掌握这些关键题之后其他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在拼音中,带调韵母的学习是最关键的,熟练掌握带调韵母,就能快速读出各种拼音……学校把这些难点和关键点设计成卡片,通过抽卡片、读卡片的方式让孩子们多练习,达到熟练的程度。作业也是同样的道理,解决学习中最关键的点,锻炼学生的技能,质量就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2.保护兴趣,大量阅读增加积累

在过去的时间中我们都追求“快”,我们都希望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大量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有些时候急于求成会消磨孩子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的教育需要“慢”下来,比如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小学阶段的教材对于孩子们所需的阅读量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课外阅读非常重要,阅读的兴趣一定要培养,对此学校按照年级编写了《阅读指导手册》,每个学生的阅读护照包括阅读书单、星级评价标准、阅读记录、阅读积累四大部分。阅读内容包括必读书目、选读书目和个性化书目。必读书目以语文学科的延伸阅读为主;选读书目包括数学、英语、科学等多学科阅读;个性化数目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例如科技题材、军事题材等等。学校不要给孩子布置读后感,多举办书评、读书会来促进孩子更多地阅读,避免用孩子不喜欢的形式来扑灭兴趣。老师在办读书会的过程,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们感受到读书的快乐,这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3.激励成长,创设氛围乐在其中

《阅读指导手册》解决了学生阅读不够的问题,学校成立了“幸福出版社”,为爱好写书的孩子们举办“新书发布会”。不论孩子们写书的质量如何,孩子们对于写作是充满热情的,这种热情需要老师悉心的呵护。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孩子的潜力是无穷大的,而一切都要从“愿意写”开始。学校通过“幸福出版社”激发、保护学生潜能。在“幸福出版社”里,孩子们可以谈天说地、谈古论今,用文字讲述自己的故事,用笔触记录自己的感悟,绘制自己的文学梦想。如今,学校已经有38名学生写了自己的“专著”。小作家们还有了自己的“大粉丝”,学校邀请大作家、大编辑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有了大作家、大编辑的指导和鼓励,学生对写作的热爱逐渐增长。

4.重在引导,开放设计自主成长

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开设了“朝实微课堂”栏目,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朝实微课堂”的微课内容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等能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自主选择,实现个性化自主发展。学校对学生的观看不做硬性要求,不给孩子布置任务,但老师会引导孩子,让他们自发地去看,从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现在栏目的观看量也在不断提升,学生们也会跟着视频开展各种数学探究活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双减”政策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缓解了家长们的教育焦虑。面对学生和家长新的需求,我们将继续探索优化学校教育供给的举措,提供更有品质的校内教育。


作者:

北京市教委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