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特谈双减-质量篇 |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发现双减责任主体
2022-02-28 09:5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发现双减责任主体的背后

——当儿童成为高质量课业的“第一责任人”

小学“双减”政策事关“国之大者”和人民根本利益,落实“双减”工作的关键是要回归学校育人主体功能,回到学校育人责任主体,充分发挥好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实现学校基础教育的高质量育人,进而让立德树人根深叶茂。

一、厘清学校责任主体:儿童是学习主人,儿童是责任主体

双减不是简单的“减法”工程,越是减,越要精。精的标准体现在高质量育人效果。清华附小通过少量优质、分层分类、拓展融合、允许选择等多种教育智慧的调控,充分发挥课业的育人的载体作用,让国家“双减”政策的要求,能最终化作儿童的成长,进而实现“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这一教育哲学,从而把学校育人责任主体落实到儿童自身发展上。

儿童要为自己学习生活负责,要成为自己的责任主体,首先要尊重儿童的身心成长规律,回归学校教育的精神王国,把学生从过去繁重的作业和课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学校里、课堂上,借助作业的完成,学着认知、学着合作、学着做人、学着共同生活,实现健康、阳光、乐学。第二激发儿童内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求知、迎难而上、担当使命,焕发学习内生力,从小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而努力学习的意识。由此,经由作业这一途径,在儿童一日学校生活中落实落细落小。通过儿童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三字口诀歌等形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小幼衔接一日生活、小初衔接一日生活等,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结结实实迈进,实现高质量育人进阶达成。

二、完成一体联动:儿童是学习的纽带,达成“课程-课堂-课业”统筹

学校作为育人主体要充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并把课堂作为主阵地,让课堂成为连接课程与课业的轴心。清华附小深度落实国家课程标准,扎实开好国家基础课程,以“双减”为契机,统筹“课程-课堂-课业”。附小把既有的研究成果萃取凝练,以课程标准细化方案——《质量目标指南》为统筹依据,以自主研发的《乐学手册》形成学习单、作业单、评价单一体的统筹设计,形成超越作业的课业整体设计。

由此,形成了顶层设计下的“课程-课堂-课业”三统筹,与学校课前、课堂和课后延展性学习。课堂前挂后连,学校课前结合年级特点和学生身心规律,锚定年级目标和任务,细化单元目标和任务,基于此课堂进行“生活律动——学科互动——任务驱动——工具联动”四动课堂动力系统,课后的课业针对课堂的学习形成后续的问题延伸、能力提升以及创新应用等不同类型的作业任务,经由教学评一体的教与学过程在学生每日生活中得以高效落实。

三、攻关一道难题:儿童是学习的轴心,课业成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杠杆

学校围绕学生、教师、作业三个核心要素进行全面问题分析,形成了清华附小的特色课业管理模型。具体到作业维度,增强作业的层次性、适应性、选择性和综合性,努力做到下有保底,上不封顶。

(一)让作业有一点挑战:因需分层可选择

努力让作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进行分层,把常态作业分为传统的纸笔类作业、跃升的口头类作业、创新的实践作业,在此基础之上优化作业设计,体现分层,优化适配,学生因需选择,在“最近发展区”内充分“吃饱吃好”,长得“壮”。

强基层,优化精选原有作业库。在清华附小在校本研发《乐学手册》《乐学目标指南》《清华附小的语文课》的基础上,结合清华附小10年线上监测自主命题题库,删繁就简,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作业题锦。

提高层,单元整体作业设计。从单元角度整体设计、统筹安排作业目标与教学目标。努力通过单元整体作业设计充分、均衡、合理地反映单元作业目标,同时把作业作为贯穿整个单元学习的线索。

创新层,主题作业设计。如通过小课题研究、项目式学习等设计主题作业,让学生在长周期、多学科联动的系统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数学学科三年级《周长》单元的实践为例。

本单元的基础层和提高层作业设计上,团队教师紧扣单元学习目标,基于清华附小多年来原有教学资源库,对作业进行合理的目标匹配及难易度调配,同时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删繁就简设置不同类型的丰富作业,力争实现“学什么”就“评什么”。科学的目标靶向性作业设计能够更好的做到基础有保底,能力大提高。

基于单元整体作业设计框架下具体到每一课的作业设计,每一刻的作业都按照由易到难的递进逻辑为基础夯实、能力提升、拓展思维这三个层次。依次对应课时作业中的“小试牛刀”“大展身手”“勇闯难关”这三个递进的模块。分层设计的作业内容质量高,指向性强,让不同的学生都在作业的完成中尽可能的挑战适合自己的最大能力发展区。

本单元在创新层作业设计中,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设计了“一片树叶的周长”的小课题实践研究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对树叶的周长进行相对精确测量,并用研究报告的方式呈现自己的研究过程与结果。

(二)让作业融一点生活:实践探究有创新

由教材情境走向生活情境,让作业和生活发生关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掌握“运用知识的知识”。

以低年级的识字为例,打开日常生活中识字和巩固用字的形式,以识字小报的方式,巩固学生课内所学的生字,并联系注音,巩固拼音的学习,通过复现得到强化。

人教版《英语(一年级起点)》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Toys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边描述边整理玩具,通过在生活情境中表演小故事,复习本单元的词汇和功能句,并养成及时整理玩具、爱护玩具的好习惯。

这样的作业设计为学生提供运用知识和实践体验的任务平台,不仅实现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目的,更撬动了学生综合素养的跃升。

(三)让作业联一点乐趣:五育融合增趣味

在横向上打通学科甚至教育领域的壁垒,课内外、家校、社区融合,让儿童学习有多种选择,纵向打通学段,使儿童在不同时空中逐步攀升,五育融合的作业,实现儿童持续、立体的深度学习,让学生在形式丰富、内容新颖、高度沉浸当中对作业“喜爱”起来。

比如,学习每年会以一位成志榜样或某一类经典阅读作为年度主题,开发年度主题课程群。2021的李白年度主题课程群中,学生在跨越时空的语文、道法、英语、美术、戏剧、体育等全学科体验中,完成全学科实践作业——《自编戏剧我和李白醉一天》《李白小课题研究》《李白读写绘》。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多元建构中,找到与自己兴趣点匹配的学习内容,在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伴小组群中,与学习伙伴共同选择喜爱的内容,开展学习。

你让儿童不负自己每一日期待,儿童就会让教师不负每一日期待。那么每一日指向作业设计,是让学习由内而外不断发生学习,学会学习,不断对自己充满好奇挑战,攻坚克难,实现高质量的每日生活。基于一日、周、月、年的作业设计,进行周期性的、系统性的迭代,归根结底是儿童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以学生的长周期的成长为导向,对标“提高课堂、课后服务、作业质量”,形成作业设计与育人过程一体化,才能在真正实现“三提”工作背后人的高质量育人的目的。


作者:

北京市教委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