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隆重介绍一下我们的“下课搭子”
2023-11-20 11:5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听那叮铃铃的

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

来吧来吧来吧

大家都来轻松轻松”

……

“叮铃铃”的下课铃声

一直都是每届学生的美好回忆

陪伴了每一名学子的校园时光

如今,在京城一些中小学校的校园里,课间铃声不再只是简单的“叮铃铃”,而是变成了或世界名曲,或古诗诵读,或课间温馨提示语,悦耳、养心、动人。

东城区东四七条小学

课间铃声化为温馨提示语

“下课铃响,要喝水哟,身体健康,快乐阳光”“下楼梯有秩序,安全第一不着急,拾级而上步步高,学习进步乐陶陶”……与常规铃声不同,东城区东四七条小学将下课铃声改为音乐加语音播报的形式,巧妙提示孩子们课间的注意事项。

下午第一节下课,学生们有序走出教室,有的三三两两聊天,有的去如厕和下楼,还有的学生在教室里玩起了魔方、汉诺塔等益智游戏。

校长黄颖介绍说,东四七条小学是一所位于胡同里的小学校,共有六个年级、18个班、750名学生,学校操场面积并不大。几年前,学校开始把铃音改为课间温馨提示语,如,第一节课下课,铃音变为“下课铃响,要喝水哦”,从健康方面提醒学生们要注意课间及时补水,午间休息时,铃音为“不追跑,不打闹,我们大家能做到”,从安全秩序上进行提醒。

北京中学小学部

“校园小百灵”开嗓录制

与大师打造的世界名曲不一样,北京中学小学部的课间铃声是由孩子们自己演唱录制的。学校从2019年开始启动“七彩小百灵校园铃声征集活动”,让学生自行演唱录制歌曲并择优用作课间铃声。活动至今已组织五期,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和空间。项目相关负责教师韩莹介绍,为了加强活动的育人实效,学校会在每个阶段指定各区的主题范围,比如在十月就会集中于爱国主题,在春季就会集中于大自然主题的。

学生们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有的甚至自己原创歌曲。邢梓琪是一名二年级学生,她所演唱的《童心是小鸟》近期就被选中了。她说:“课间听到自己唱的歌,我特别自豪,而且我们班里的同学也都很兴奋,下课铃一响,他们在教室里就闹开了:‘是梓琪唱的,真好听呀’。”

丰台区太平桥学校

国学诵读 集体吟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近日,一首首古诗词在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学校校园的每个课间传唱,“变身”成了丰富多彩的校园铃声。以往大家熟悉的“叮铃铃”声或纯音乐铃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伴随音乐的国学诵读。

铃声由经典古诗词组成,根据吟唱的节奏的不同安排在每个课间,学生对于熟悉的古诗词,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学校以经典诗文诵读为铃声,目的是陶冶学生高雅情趣,开阔胸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其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这次校园铃声的打造和改革,是经典诵读渗透于教学管理各环节的大胆尝试,也是太平桥学校经典诵读特色的又一体现。

北京十一学校丰台小学

我的铃声我做主

2021年的春天,十一丰小开启了以“创编校园铃声”为主题的音乐课程,学校孙佩雯老师在课程中结合旋律创编的相关知识,指导二年级学生完成了他们人生中第一次音乐创编的经历。一条条充满童真、风格迥异的旋律,在乐谱整理与编曲后,成为了校园里4个不同时段的铃声:上课铃、下课铃、晨间铃及预备铃。

“课间铃声每天伴随着同学们的校园学习生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小学校在课间铃声上的巧心设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课间铃声应兼具艺术性和功能性,利用不同旋律的铃声让广大师生陶冶情操、释放压力,引导更多的学生在课间走出教室、愉悦身心,同时也加载一些育人功能,在润物细无声中以美育人、以美润心。”

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分校

学校是我家 铃声录制靠大家

“下课时间到了,请同学们有序出班,参加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吧!”听,这个性化的铃声来自古城第二小学分校。无论是上课铃声还是课间铃声均由各班同学报名参与录制,以此来提升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下课提示音是对老师按时下课的提醒,也体现了学生在课间十分钟里的自主性。学校语文教师朱老师表示:“独特的下课提示音响起,提示我,也提示孩子们需要这宝贵的十分钟进行充分的休息,我一定要按时下课,不能拖堂。”学生们也纷纷说:“我们能参与录制课间提示音,感觉非常荣幸与自豪,听到这个铃声,我就特别想要充分享受我的课间十分钟。”

北京十二中朗悦学校

必背古诗词编成音乐铃声

本着“月度调整、立体熏陶、全面育人”的目标,从“听”入手,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艺术素养教育等内容。北京十二中朗悦学校利用校园铃声和广播站,编制系统科学的音乐电铃,将1~9年级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以每月轮换的方式录制成学校铃声,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每天的常规里,通过“听觉渗透”,流进每位学生的生命里,用优雅的音乐熏陶人,让优秀的文化感染人。在一首首”古诗铃声中”,良好的校风、学风正在逐步形成,“让每一个孩子都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育人目标不断彰显。

“学校的一切活动或行为,都是课程;学校的一切资源,包括空间、设施、设备等,都是极其难得的课程资源,它不应该孤立的存在于校园中,要尽可能地赋予其教育作用,实现其课程功能。在北京十二中朗悦学校,校园铃声也成为了育人的重要载体。”校长郭建荣说。

北京学校

课间玩耍也要文明安全

北京学校将课间铃声定为“音乐+语音播报”的形式,巧妙提示老师和学生们课间的注意事项。

第一节下课铃声为:“时光易逝,老师、同学们,本节课已结束,请做好课前准备,备学具、勤喝水;上厕所、步履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第二节下课铃声为:“时光易逝,老师、同学们,本节课已结束,楼道秩序靠大家,楼道内、静悄悄,上下楼、不猛跑”,从安全秩序方面进行提醒;第三节下课铃声为:“时光易逝,老师、同学们,本节课已结束,节约美德,与我同行,节水电、靠自觉,卫生纸、要节约”,引导学生树立节约意识;放学铃声为:“时光易逝,老师、同学们,今日的校园生活已结束,请大家做好放学准备,集合时、快静齐,快通过、不拥挤,路上不逗留,祝大家一路平安”,再次进行文明安全提醒。

每次课间及放学,这样的铃声都会响彻校园,声音大、内容美、时间长,不仅督促学生们有意识地走出教室开展活动,及时放松身心,更让学生们对“课间十分钟”树立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

打造“大师级”的铃声课程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一首风靡全世界的名曲,也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必演曲。每天早晨,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的孩子们都会伴着《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踏入校园,开启新一天的学习生活。学校艺术团队用历时一年的时间,开发了对话“经典铃声”艺术大师课程,将音乐大师的经典名曲截取片段,编创为上下课铃声。

校长高欣蕾介绍说,“铃声课程”一共涵盖13个音乐主题,据粗略统计,学生每天从入校到离校,平均能听到14首不同的名曲铃声,一学期下来则能听到近千次。“孩子在小学六年的生活中就能听到、熟悉、记住、了解上百首中外大师经典名曲,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学校共计开发12套“铃声课程”,每学期学校更换一套音乐。“铃声课程”也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了让学生了解、学习、研究经典铃声,学校利用音乐课堂“课前3分钟”带领学生从作者、创作背景、风格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度学习,放手让学生成为“铃声课程”的设计者、参与者和学习者。


作者:

首都教育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