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尼克松访华50周年特别策划|“改变世界的一周”到底发生了什么?《档案》为您特别揭秘
2022-03-01 08:5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来到中国,开启了举世瞩目的“破冰之旅”。对此,尼克松本人曾说,他在华的这一周,将是“改变世界的一周”。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何以被称之“改变世界”?时值尼克松访华50周年,由北京银行独家冠名播出的北京卫视《档案》,为您特别揭秘中美破冰之旅背后的故事。

一封奇怪电报,一个神秘信号

敲定美国总统来华的破冰之旅

1971年7月9日至11日,时任美国总统特别安全事务助理的亨利·基辛格秘密出访北京。当时,美国国内知道此事的人不超过5个。为了不暴露行踪,基辛格只在北京待了48小时,与周恩来总理会谈17个小时。

就在基辛格离开北京后,他给尼克松发了一封急电,上面只有一个单词“Eureka”。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接到电报的白宫工作人员懵了,可尼克松看到后却笑了,因为这是他期待已久的信号。原来,这是尼克松和基辛格早就商量好的。一旦基辛格完成使命,安排好尼克松的来华访问,就用这个词来表示。

破冰之旅,已势在必行。接下来,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如何在国会上公布自己的访华意图?一份来自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的解密档案,又揭开了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历史上最经典的一幕!

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开启“另一个时代”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抵达的第一天,就为历史留下了最经典的一幕:尼克松走向等候在机场的周恩来,两人的手紧紧相握,足有一分多钟。周恩来意味深长地说道:“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尼克松则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跨越大洋的握手背后,寓意着冰封多年的两国关系在悄无声息间得以冰雪消融。然而,在机场,对尼克松一行的欢迎仪式可谓十分简单。没有鲜花、欢迎的群众,现场只有一面中国国旗和一面美国国旗,还有一支中国仪仗队和一个军乐队。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周恩来总理也万不可疏忽外交礼仪。那么,为什么中方会做此安排呢?这背后到底有何深意?

国宴上双方互赠惊喜

中美关系正常化拉开帷幕

尼克松到访当晚,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盛大国宴,欢迎尼克松一行人的到来。当晚,“干杯”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而现场军乐队的演奏的一首曲子,更是将宴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现场演奏的这首《美丽的阿美利加》,正是尼克松在总统就职典礼上演奏的曲目,这令尼克松格外感动。

国宴上,尼克松也给了中国惊喜。他不仅引用了毛主席诗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还在晚宴上熟练自如地使用筷子,与在座其他只能使用刀叉的美国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也只有尼克松夫人知道,为了熟练使用筷子,尼克松苦练了许久。周恩来总理对此大加赞赏,并当场赠送了珍贵的礼物。这份礼物人见人爱,红遍全球,也引得尼克松夫人连连惊呼。其实,这份珍贵的礼物正是我们的国宝——大熊猫。随后,一股“熊猫热”迅速席卷美国,1972年甚至被美国群众称为“熊猫年”。

1972年2月21日,这一朝一夕,尼克松过得都犹如成真的美梦,至此,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帷幕已经拉开。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两国签订了一份重要文件《中美联合公报》。这份公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政府间签署的第一份联合公报,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为以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不过,这份公报签署的背后依然是一波三折,发生的故事耐人寻味。这期间究竟还发生了什么?

时值尼克松访华50周年,由北京银行独家冠名播出的《档案》特别推出《破冰之旅——回望<中美联合公报>签署50周年(上集)》,敬请关注。


作者:

BRTV北京卫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