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三月,春寒渐去,暖意融融。毛主席欣然提笔,为中国银行内部刊物题写刊名——《中行职工》。
同年,毛主席再次提笔蘸墨,为中行另一本刊物《中行通讯》题字!
据中国银行史记载,毛主席在革命年代就对中国银行的读物青睐有加,而为一个企业的内部刊物两次题写,更是绝无仅有。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毛主席两度提笔,为中国银行内部刊物欣然题字?以字辨史,借史鉴今,中国银行这位已有110岁的民族金融先锋,到底和整个国家发展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回溯这110年间,又有多少杆历史的如椽巨笔,在重要的时间节点,以字字千钧的力道,记录下中国银行为守护国家金融安全、发展经济命脉一个个风雷激荡的历史瞬间?北京卫视为您讲述《档案里的中国——笔端》。
金字招牌 百年故事
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一部抗争史,在真刀真枪、兵戈铁马之外,还有一个幕后的战场。自1912年起,国家虽然名为独立,但是财政金融大权实为帝国主义外商银行所掌握,政府腐败,军阀混战。在这样背景下出生的中国银行,不遗余力地行“中央银行”之职能,承担起服务民生的历史重任,在提供资金支持、统一全国币制、维护金融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国之初,北洋政府经济上十分虚弱,每年财政入不敷出。1916年5月,北洋政府不顾百姓利益和金融安危,公然发布“停兑令”,从而引发金融史上的停兑风波。正是在这异常紧张的气氛下,一份特殊的中行手写广告诞生:“本行照常行业,上海钞票一律收兑。”这份中行广告,究竟与捍卫民族金融命脉、维护百姓有着怎样的联系?
战火纷飞 不屈的金融脊梁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重庆曾进行了长达7年的无差别大轰炸,地域之广泛、轰炸之频繁、死伤之惨重,罄竹难书。当时,中国银行总处已陆续内迁重庆,中行在重庆各处办公及宿舍地屡有被炸记载。起初,每当空袭警报声响起,大家就抱着重要的账册、单据、印章往防空洞里跑,后来,随着战火愈演愈烈,大家干脆直接就搬到了这里办公。
在极为艰苦的办公环境下,中行员工们冒生命危险点灯熬油,笔端稳健沉着,锋藏力透,不断延伸着这一行行密密麻麻的笔迹、一份份关系到每一位百姓乃至国家安全的帐册和单据,为供应军需、稳定金融、扶济各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涅槃重生 翻开历史新篇章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自此,中国银行摆脱了旧官僚资本的束缚,获得了新生。涅槃重生的中国银行,在解放初期的稳定金融物价和此后承担的外汇经营管理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55年,中国银行董事长南汉宸邀请郭沫若先生重新题写行名。自此,中国银行统一使用郭沫若的毛笔行书体“中国银行”四个大字,伴随着国家的发展,与中国一同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1990年,在改革开放的第十二个年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为加强员工思想教育,增强员工凝聚力,中国银行内部刊物《中行职工》时隔40年再度复刊!复刊后的《中行职工》,究竟刊载了哪些重点内容?
2012年,中国银行成立100周年。同一年,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当新时代来临,迎接中行的究竟是怎样的挑战?中行又将如何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力量呢?
初心不改 百十载砥砺奋进
如今,一期期刊载着毛主席题字的《中行职工》在中国银行总行大厦内的融媒体中心诞生。它已经与新时代并进,实现了电子化,方便职工们网上浏览。
从纸香墨飞,到现代化融媒体中心、一键发送的海量电子刊物,记载着中国银行怎样的成长历程?又谱写下多少金融战线上的奋斗传奇?北京卫视为您讲述《档案里的中国——笔端》,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