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到1957年,我国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我国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其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旧中国一百年!今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65周年。“一五”计划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今晚21:50,由北京银行独家冠名播出的《档案》为您倾情讲述!
百废待兴战火纷飞
毛泽东面临一生最艰难抉择
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凋敞萎缩。可就在恢复经济建设的第二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大举越过三八线北进,直逼鸭绿江。关于是否出兵朝鲜,毛泽东多次召开政治局会议商讨。当时不少同志都持反对意见,原因是担心长期战争影响经济恢复,会不会把国家拖垮。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经过了18天审慎的研究,中央做出了抗美援朝的伟大战略决策,这也是毛泽东面临的他一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次抉择。那么,在有着战争巨大消耗的同时,新中国的经济工作将如何进行?这个伟大决策,到底会不会影响新中国的经济工作呢?
资料不全经验匮乏
编制“一五计划”难度前所未有
抗美援朝时期,中共中央已开始谋划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1951年,党中央决定自1953年起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要求立即开始编制五年计划的各项准备工作,争取在23个月内,即1951年至1952年完成试编工作。而这项编制计划的具体工作,落在了陈云和他领导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的肩上。
对于编制五年计划,擅长管经济的陈云心里也十分没底。这是因为旧中国留下的统计资料很不齐全,国内资源状况不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部门都缺乏编制经济发展计划的经验。与此同时,抗美援朝战争也加剧了不确定性因素。这个计划究竟应该怎么编呢?又能否顺利执行下去?
“一五计划”如火如荼进行
东来顺的涮羊肉为啥突然不好吃了?
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经过我国第一代领导人的艰苦努力,“第一个五年计划”历时四年半终于诞生。而此时,“一五计划”其实已经进行过半了。“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概括来说,就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初,一盘涮羊肉在党中央引起了一场风波。原来,东来顺搞了公私合营,改名为民族饭庄。一时间,群众反映这里的涮羊肉不好吃了,这些议论的声音也传到了毛泽东的耳朵里。其实,这件事和“一五计划”的第二项重要任务有关,那就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那么,当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今晚21:50,由北京银行独家冠名播出的《档案》播出《纪念“一五”计划超额完成65周年——这五年 远超之前一百年》,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