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喝彩|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他用科技赋能中国农业现代化事业
2023-06-28 16:1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随着夏季的来临,2023年的夏收也备受社会关注,尤其是河南的小麦收获季节遇到了罕见的“烂场雨”。所谓的“烂场雨”就是在麦收时节,连续的降雨给小麦田带来了发霉和倒伏的重创,严重影响了收割进度和质量。面对这样的挑战,农耕人该如何应对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用数字化技术为农民提供科学的农业管理建议,尽可能减少了灾害带来的影响,他就是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科技新农人”张弓。

深入一线

提供务实落地农业管理建议

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召开合伙人会议,这场会议参考河南的小麦抢灾情况,针对河北夏收降雨的范围会不会扩大、河北的麦田要不要抢收、农机的调度是否合理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最终,以张弓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我们得亲自去实地看一看”。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兼CEO,与其他科技公司的CEO不同,张弓很少在公司出现,他通常都在田里,“去实地看一看”也成为了他的口头禅。

数据大厅的监控屏幕上展示了张弓团队为南皮县量身定制的农业综合改革系统,颜色越黄的区域代表小麦成熟度越高,颜色越绿则代表小麦成熟度越低。张弓团队的技术能够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农田数据提供科学的研判,他们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揭示隐藏在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此外,他们还运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高分辨率的农田图像,通过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追踪农田的变化。这些科技手段相互结合,使得张弓团队能够准确预测农作物生长情况,也为农民提供科学的农业管理建议。最终,今年河北的小麦呈现出了意想不到的长势,这背后正是科技赋能农业起了作用。

张弓本科就读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与气象学,研究生就读于北京大学,学习地理学专业,博士阶段前往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学习生态学,并曾任职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作为数据科学家从事卫星大数据的数据挖掘与分析研究工作多年。过去的经历让张弓深知卫星数据的潜力,他希望用高入天际的航天航空技术,为最接地气的农业提供服务。

虽然张弓手握着丰富的卫星遥感技术知识,但在最初尝试“跨界”拓荒的时候也难免困难重重,其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便是一次农业天气的服务方案,他们想通过预测降雨来帮助农民更加方便地规划收割时间,但真正进入实际操作时,农民更加关心降雨规模是否影响到收割机器进行工作,而非只是告知科学上的降雨预判。这次经历也让张弓认识到,只有亲自走进农田,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情况,才能真正定制出更准确、更实用的解决方案,这也成为了他一直以来秉持的理念。

不懈挑战

实现定州宅基地规范化管理

北京作为一个拥有得天独厚的创业条件和科技氛围的城市,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对于以张弓为代表的三个合伙人来说,他们早在创业之初就看到了北京所蕴藏的巨大机遇和潜力。这个创业的梦想于2015年启航,而在此之前,张弓和合伙人顾竹都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杰出科学家,而另一位合伙人张文鹏则在某跨国企业担任市场总监,他们都有着稳定且体面的职业,但最终都在张弓的劝说下决定一起入伙。张弓有了创业念头后,先是约其他人来了一次喝酒谈话,那一天,他们边喝酒边聊技术创新和未来发展,聊着聊着张弓便拿起笔在墙上开始画中国地图,每画一个地方,张弓都会细致讲解这里的凹凸轮廓形成的原因,附近有什么湖什么江他都烂熟于心,正是这样的热情打动了顾竹和张文鹏,让他们感受到这确实是一个值得他们去投身的事业。

目前,张弓正带领团队研究定州宅基地的项目。定州市位于河北省中部,是京津冀城市群的一部分,毗邻雄安新区。2020年9月,定州成为国家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张弓团队在这一背景下面临着分布广泛、农户众多、管理复杂的挑战,需要与多个部门和农民合作,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实地巡查和数据收集。

在农村地区,由于缺乏基于数据的综合服务,村民很容易为房屋的边界界定发生矛盾和冲突。几千年来,中国农村都没有明确的记录和规划,人们很难知道土地的具体大小、户型图以及公摊情况。但有了能够精确到厘米的地面测量技术,再加上卫星数据,张弓团队成功实现了农村宅地的规范化管理。

在充满探索和创新的旅程中,时光荏苒,过去了整整八年。张弓团队始终以技术为引擎,持续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他们的努力获得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荣誉,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作委员会会员单位等多项认证。更令人瞩目的是,他们拥有超过300项知识产权,他们的人工智能算法在ICCV、ECCV、CVPR等世界顶级赛事中屡获佳绩。

坚守初心

新农人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

与定州的缘分要从张弓第一次看到定州塔说起,在还没来过定州之前,张弓在书上看到了定州塔的照片,当时他就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来亲自看定州塔一眼,这座塔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沧桑,它见证了定州这片土地上的兴衰和变迁。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儒者半为农。20年过去后,张弓带着对历史的探索和对农业的热情,带着北京先进的技术来到定州,希望为这座城市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

张弓时常也会被一些关于中国、关于社会的纪录片触动,有一部名叫《麦客》的纪录片,讲述曾经在甘肃西海固的穷苦农民,每年夏收时都要自己背着镰刀扒火车来中原挨家挨户收麦,这些人也被称为麦客,而如今,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收割机械取代了人力,是科技让中国农业在短短二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过去几千年来的历史。张弓的爷爷也是农民,70多岁了仍在田里工作,每当他看到爷爷手上厚厚的茧子,都希望可以用科技让像爷爷这样的农民能拥有更好的耕作条件和环境。他说:“虽然这件事情未必说现在就成功,甚至未必是我们公司成功,甚至未必是我这代人成功。但是你知道,这种转变需要有人去做。”

从“看天吃饭”走向“知天而作”,或许无法一蹴而就,但这份“功成不必在我”的决心在一代代和张弓一样的“新农人”们的努力下,会持续推动着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为农民带来更多机遇,也为中国农村带来的新的希望。

6月28日21:50,敬请锁定北京卫视《为你喝彩》让我们一起走近科技农人张弓的创新探索道路。


作者:

BRTV北京卫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