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天池电站,位于距离南阳市区100公里外的大山中,上下各有一个巨型水库,两个库区落差达500米,当上库的水流向下库倾泻时,巨大的势能将带动山体内4台水轮发电机组,每年可以为中国创造9.62亿度的电量。这4台机组是天池水电站的心脏,每台机组高度接近20米,重量超过548吨,运转一小时所产生的电量,可以供30万台空调同时运转,而能够生产出如此巨大的能量也意味着这颗心脏万万不能有失,任何一点出现问题,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产生无法估量的损失。
此时,天池电站正在进行第四台发电机组的最后检测工作,再过几个月,天池电站的全部机组就将投产发电,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作为“机组状态监测专家”,来自北京华科同安监控技术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朱玉良专门赶到现场展开工作,他是我国水电监测领域国产化的先行者,也是本期《为你喝彩》的主人公。
能源领域设备的国产化,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石,几十年前,在国内水电行业刚刚兴起时,由于当时我国的技术水平还比较低,不具备生产这样高精度设备的能力,那时的水电监测系统几乎全部被国外占据,虽然暂时保证了国家能源的运行顺畅,但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国际形势产生变化,国外卡死设备的维护和元器件的供应,将对国家的电力供应产生巨大的影响。
也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朱玉良带领团队经过了20多年的努力,不仅推动了国产机组运行状态分析系统技术的绝对领先,也进一步攻克了传感器的卡脖子技术。随着国产产品投入市场,性能大幅赶超国外产品,现在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信赖国产产品,这对于产品性能要求极为严苛的水电行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突破。运用在河南天池电站的机组运行状态监测系统(也被称为TN8000),就是完全由华科同安自主研发的,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水平。
朱玉良的华科同安公司成立于2001年,一直是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2年被工信部和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认定为国家级的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他用了20年的时间,让行业内认可并且信赖我们自己的产品,走通了机组运行监测国产化的道路。
朱玉良无比珍视自己的创新成果,从技术上的核心突破到价格上的优势,他总是非常自信地向客户推荐自己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不易、创新难得,所以创新才更具价值。
看到如今的朱玉良,你也许很难想象到,这个带领同事毅然扛起水电监测国产化大旗的中年人,在40多年前踏上北京这块土地之前,还仅仅只是一个梦想着做一名优秀木匠的乡村少年。
朱玉良的家乡在浙江桐乡,这里是嘉兴下辖的县级市,据朱玉良描述,小时候的他在这里过着非常原生态的生活,没有电,也没有任何现代化的设施,更没有现在商业社会的气息,完全处于一种小农经济的原始状态,他穿着妈妈和奶奶纺纱织布做出来的衣服,点着煤油灯写作业。那时,朱玉良最大的偶像就是自己的父亲,父亲精湛的手艺给年少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朱玉良的父亲是做木匠的,但却从来没有拜过师傅,完全靠自学成才,村子里最大的礼堂就是父亲亲手建造起来的。所以,朱玉良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像父亲一样优秀的木匠。
时光流转,时间来到了1981年,那一年正值高考刚刚恢复,从小就热爱读书的朱玉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他也成为了桐乡一中校史上的首位清华大学生。也是从此时开始,随着朱玉良离开家乡踏上北京的土地,他的命运发生了改变,童年那个木匠的梦想,也逐渐被更加恢弘的目标所取代。
16岁,朱玉良第一次踏上了北京的土地,面前的景象让这个从来没有走出过桐乡的年轻学子颇为震撼。在这里,朱玉良第一次感受到了祖国的广阔,同时也了解到我们国家水利资源的丰富,更认识到了自己身上所要背负的使命。“当时老师经常跟我们讲,我们国家是水力资源的大国,但是开发的还很少,我们上学的时候,可能只开发了我们国家水电资源的百分之四,所以老师对我们说,你们将来大有可为。”朱玉良回忆道。老师的话在朱玉良的心里种下了种子,谁又能想到,在此后的40年里,这颗种子在北京这块土地上破土发芽,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1989年,朱玉良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进入华北电力科学院,经过近十年的研发,他和他的团队已经基本攻克了发电机组的在线监测技术。为了让技术更快的投入应用, 2001年,朱玉良创办了北京华科同安监控技术有限公司,不久后在公司刚刚成立三年时,朱玉良遇到了成立以来第一次挑战——收到了三峡电站左岸电站机组改造的投标邀请。
当时,成立公司仅三年的朱玉良正苦于如何打开市场,在电力领域,一家初出茅庐的公司要想打开市场难度极大,因此,刚接到三峡电站消息的朱玉良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虽然在行业内名气还不大,但朱玉良对自己的技术足够自信,他带领华科同安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努力打磨提出最佳的改造方案,在多轮的竞标之后,华科同安最终凭借领先于进口产品的技术质量和完善的配套服务,在所有竞标者中脱颖而出,赢得了三峡左岸两台机组监测系统的改造工程。改造完成后,因为设备的优良性能,公司又陆续拿下了三峡剩下所有机组的改造工程,使得三峡工程机组所有监控系统全部实现了国产化,而华科同安也在业内名声大噪,成为水电机组状态监测领域的标杆。
经过20年多的发展,在朱玉良的带领下,华科同安已经从十多人的小公司成长为国内机组状态监测领域的标杆企业,全国单机容量60万千瓦以上的巨型水轮发电机组,朱玉良的团队就占有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除了国内市场外,朱玉良的产品也已经出口到全球30多个国家的100多座电站,成为“一带一路”电力设备走出去这张名片上的亮眼风景。
在北京工作生活了40年,朱玉良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从青少时期的“木匠梦”,到现在实现国产自主化的“中国梦”,朱玉良完成了自己的蜕变,当初那棵稚嫩的小树苗如今抽枝散叶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
今日21:50,敬请锁定北京卫视《为你喝彩》,一起走进水电检测国产化先行者朱玉良的“水电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