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真好——习近平总书记的书单|从《道德经》中探索治国理政大智慧
2024-03-20 19:5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由北京市宣传部指导,北京广播电视台特别策划的大型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读书节目《认识你真好——习近平总书记的书单》于今晚20:55在北京卫视播出第三集。

以书为媒,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指针。本期节目,我们将与4位中外文化大家、学者围绕一本篇幅内容不超过5000字,但是其精神世界却浩瀚无穷的中华典籍—《道德经》畅谈古今,一同解读、探寻其中的中国智慧。

《道德经》相传是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李耳所著。据《史记》等多部古籍记载:老子曾担任周朝的守藏史——负责管理国家的图籍与藏书。老子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特意前往周地,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相传老子因目睹周王室的日渐衰败,决心弃官归隐,于是,骑青牛西行,到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的请求,留下了5000言的著作——《道德经》。《道德经》分为上篇《道经》,37章;下篇《德经》,44章,共81章。全面论述了老子的修身、治国、用兵、养生理念。《道德经》不仅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源头之一,更被广泛认定为中国第一部系统性哲学著作。

2013年3月,巴西《经济价值报》的一名记者在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中,对习近平总书记提了一个问题:“作为中国领导人,领导大国,感觉是什么?”当时总书记是这么回答的:“这样大的国家,这样多的人口,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必须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就是出自《道德经》,是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并且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在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当中提到“治大国若烹小鲜”?

习近平总书记为何不断引用《道德经》经典名句?

巴西汉语学家沈友友对于“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解读是:“体现了老子对于治国的基本理念,治理国家时要尽量顺其自然,不要给老百姓带来负担,要使其顺应大自然的规律。”

沈教授非常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自2005年来到中国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一直在中国学习语言,研究文化。他说,他从小就特别喜欢学习外语,同时也对古代文明颇感兴趣。但是和中国结缘是在二十年前,他在巴西利亚大学结交了一些中国朋友,其中就有培养他的汉语老师胡续冬。他说虽与中国结缘晚,但自己和中国的缘分很深,后凭着对汉学的浓厚兴趣,他把5000字的《道德经》翻译成了700页的葡语版。

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苗绿认为,中国人理解的“治大国如烹小鲜”是要了解国情,体察民意,符合客观规律的去做一些对人民有用的、有意义的治国理政的事情。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和大家分享了一个故事:2017年他在蒙巴萨参加中非媒体与智库论坛时,一位坦桑尼亚的记者表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提到的“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很难读懂,向他请教了其中的涵义。“govern a great country as you would cook a small fish”,“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英文的直译接近“治大国,小菜一碟”。王教授向他解释道,此“cook”非彼“cook”,此“小鲜”非一条“小鱼”。它不是指小鱼的意思,小是指具体的细微的事情,大比喻大国,老子讲的是不要破坏自然规律。记者听了后,便豁然开朗。

《道德经》是一部奇书,寥寥五千字,却如汪洋大海一般非常有深意。时至今日,老子的道家思想在全球学术界都引发着广泛关注和共鸣,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文化财富。

《道德经》——中西文明互鉴的桥梁

《道德经》润物细无声般深入不同文化心灵

“道可道,非常道”,“道”有非常多的表达,有很多不同的解读。经典是什么?是一个开放的作品,它允许大量的不同的解读,《道德经》自古以来有西汉的河上公和三国的王弼注所注的两个重要的纸质本,沈教授全部都将其翻译成葡萄牙语。

沈教授认为,“道可道”,是不可译的,老子的“道”是一个更高的层次,是自己无法以言语去讲它的。他说“每个文化有自己核心的一些观念,其他的语言无法找到一个完完全全吻合他们在自己本国文化的内涵。”

对于在中国生活的北京女婿沈教授来说,他认为谦虚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折中精神。“谦”是儒家的一个层面,意思是外在的,必须符合某一个规范礼仪。“虚”是道家的层面,意思就是不自满、不高傲,见到别人不要摆架子。这个“虚”又涉及《道德经》里面最核心的观念,就是“道”。他说“在中国生活跟别人交往的时候一方面遵守社会的礼节,另一方面自己退一步,让大家都觉得舒服。”

英国汉学家蒲华杰认为,任何人敢于尝试翻译《道德经》都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让人觉得无法解释。“道”包罗万象,它不能被定义,不受限制,在翻译时,我们仍需要提供具体的意义。然而,当你开始学习《道德经》,它就存在着无数个版本的翻译,没有对错。

谈到最喜欢的《道德经》篇章时,沈教授向大家讲解了他最喜欢的第七章《天长地久》“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之所以喜欢,沈教授谈到巴西的生活是紧张的,大家会因为父母的压力、同学的攀比而活得不愉快,通过这一篇传达的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静观其变。个人的思想不需要被外界所牵制,自己要对自己有定位。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这是蒲教授最喜欢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蒲教授说这一章和他的人生经历有着相似的地方,他将《道德经》融入了自己的人生境界中。蒲教授认为,这段话讲的是不要贪求赞美。如果你应得赞美,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如果你追求赞美,反而会得不偿失。如果你对自己真实,真正了解自己,你就是道的一部分。通常,那些你觉得大众认可,或者可以让你得到认可的选择,只会限制你。保持开放的心态,保持前方道路的宽阔,这样走起来更轻松。因为,最终你会到达你想去的地方。

《道德经》——强调真正的辩证智慧

《道德经》背后的治国辩证法

《道德经》是一本饱含了中国智慧对于事物辩证规律的深刻理解的一本书。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引用《道德经》中的篇章,2013年12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引用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这句话,来说明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事物发展;要注意决定和被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有机联系。总书记也曾多次引用过“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四十九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这些话都充满了辩证哲理的内容。

蒲教授认为最能展现老子的辩证思想的就是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蒲教授用优雅且简短来形容这一章,他把它翻译为“无尽的循环,顺从自身规律。”蒲教授认为,这个理念意味着需要不断回顾和学习。如果不能从中吸取教训,循环就失去了意义。

《道德经》它是一本辩证之书,现在我们看很多政策方针也可以看到其中辩证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4月,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时,曾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苗博士在探讨中以全球治理为例,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对生态环保、绿色转型产生开始重视,大家共同为《巴黎协定》做贡献,包括联合国SDG目标当中绝大部分都是和自然相关的。就像《道德经》一样“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最后是法自然的,人是自然一部分。“自然”不仅仅指自然环境,它和宇宙万物运行规律,整个生态系统是连接在一起的。

北京在今年年初荣获了“国家森林城市”的荣誉称号,全市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44.9%,如今的北京,到处生机勃勃,满眼绿色。

提到北京的变化,两位外国学者感受颇深。沈教授说“我在2013年离开北京在澳门定居,如今看到北京环保方面有着明显的进步,从自然环境、水域、绿化都在变好。”蒲教授第一次来北京是1983年,那时的北京不算落后,但也在不断追赶时代的脚步。奥运会前后,他开始定期往返中国。这时,他发现北京的发展和变化已经非常大。当时,为了解决空气污染的问题,政府放慢脚步,种植树木、小公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后来他非常享受在城市公园中练习太极拳。他说“今天的中国已经与我们英国人所想象的大不一样了。”

此次蒲教授来北京,是在2023年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以后的第一次参观。北京提出的理念是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这个理念对于这些古老的文化遗迹、文化遗产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中轴线贯穿北京老城南北,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象征。

苗博士认为,北京中轴线值得被大众所知晓,中轴线是个无声的故事,中轴线其中蕴含着非常深刻的中国哲学,“致中和、辩证观、和谐”在中轴线中都有体现。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的组织LOGO就是一个希腊神庙的样子,它不仅仅是神庙本身,它不断给世界释放西方文化精神性标识。她说“中轴线是中国人、是东方智慧和我们的精神标识。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地把新的现代化可以使用的方面加进去,把它焕发青春,让它跟我们现实生活结合,体现了我们中国人哲学理念和生存观。”

蒲教授此次北京行程,还专门探访了中轴线上的颜料会馆。“颜料会馆”最早是由山西的颜料、桐油商人,在明代中叶集资兴建的,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清两代,颜料会馆曾是北京五大商业会馆之一、车水马龙之地。近代以来,颜料会馆日渐没落,一度成为胡同里的大杂院。2009年起,东城区对颜料会馆进行整体恢复性修缮,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会馆的传统戏楼风貌;2021年7月,重获新生的颜料会馆鸣锣开张,成为了集演艺、餐饮、阅读、休闲为一体的北京文化新地标。

蒲教授对颜料会馆与山西商人的渊源很感兴趣。这里展现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尊重历史及过去的一切,同时又“古为今用”。他说“这是让古老的文物建筑,重获新生的典范。”他被其深深地震撼到了!

《道德经》向世界传递外交智慧

关于《道德经》的创作,有一种说法,它是为当时纷争不断的诸侯国而写的。而在《道德经》中,老子也提出了不少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之道。

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APEC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曾说:2000多年前,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中国有责任使太平洋成为太平之洋,友谊之洋,合作之洋,见证亚太地区和平、发展、繁荣、进步。“上善若水”,一直以来也是中国外交的一个基本理念,具体它都有哪些体现和诠释呢?

沈教授认为,《道德经》它有自己的历史背景、有自己的局限性,老子伟大在他提出了突破性的事情。《道德经》的总理念是追求一种比较和平的、安宁的生活。60年代以来,反反复复地有人把《道德经》翻译成各种西方的语言,为什么大家去关注它呢?沈教授认为,20世纪对于西方来说是一个糟糕的世界,充满了战争,巴西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大家对于理性产生了一些疑虑。如何追求世界和平,大家开始追求东方的智慧,老子作为东方智慧的代表,就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关注。

王教授认为,《道德经》对于理解国际关系非常有帮助,“上善若水”,水是浑然天成的,从善如流,水是往下走。小河有水大河才满。其中也启发了大国、小国的相处之道。王教授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门口的碑为例讲解道,碑上写着“战争起源于人的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在外交中,心态很重要。潘基文当时做联合国秘书长发表演讲时,他就引用了老子说的话“为而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不争,就是中国的智慧。”沈教授对此非常认同。

《道德经》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都给中国外交提供了智慧。其中的涵义是真正厉害的是自己战胜自己。最终的问题是我们是否有解决好自身的民生问题、共同富裕问题、发展问题等。而国际上应该是你追我赶,共同进步。中国从来不恃强凌弱,以大欺小,而希望与大家和平相处,这也是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一带一路”这些理念的一个基本支撑,这一点也是从《道德经》来的。

王教授认为,中国和世界关系就是辩证、统一的、互动的,《道德经》里面讲到“既以与人己愈多”,大家共同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把这句话概括为一句话,世界好了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

本期节目,通过不同文化语境的学者的不同解读会发出同样的感叹:“《道德经》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3月20日,让我们与巴西、英国两国学者共约《认识你真好——习近平总书记的书单》,一同重温《道德经》的辩证智慧。


作者:

BRTV北京卫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