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戈壁深处,我们建了个“科普角”——北大物院思政实践
2023-07-25 09:2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7月20日在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北京大学2023年思政实践教育课程中,物理学院青年学子以科普实验、科学家精神宣讲为依托,主动参与科学普及教育。其中,物理学院院长高原宁、党委书记刘雨龙、马文君教授带领北京大学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同学前往西安、新疆开展实践,追随着“两弹一星”功勋的精神光芒,在新疆马兰、大漠戈壁开展科普宣讲,建立“费米子”物理科普角,努力让物理科普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

59年前,罗布泊中心的一声平地惊雷响彻大漠,传遍四方,让中华民族挺起了脊梁。在这里,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为祖国的核事业贡献青春热血,成为“马兰精神”的传承者和书写者。

2023年7月14日,新疆马兰永红中学,一场由物院学子带来的科普宣讲点燃起同学们心中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好奇心。

活动现场

与此同时,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费米子”物理科普角也在马兰中学落成,一方小小的科普角落打开一扇通向物理学习、科学探索的窗,也寄托着相隔千里的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与交流。

物理学院“费米子”物理科普角

这是2023年北京大学思政实践课程中,北京大学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同学组织的“物理科普进马兰,两弹一星传薪火”主题活动。同学们希望走进马兰,走进马兰中学重温“两弹一星”精神与“马兰精神”,让科学与知识的种子在这里生根,续写北大物理人与马兰的故事。

未名博雅,走进马兰

少年的理想是灯塔,以温暖的光辉穿越荆棘与黑暗;少年的梦想是航船,从当下的港湾驶向梦魂的归处。种下小小种子,待梦想生根发芽。

7月14日下午,马兰中学的同学们顶着新疆的炎炎烈日早早地来到了报告厅,期待着这堂特殊的“物理课”。讲台上,北大同学们也在紧张地调试设备、准备教具、测试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

台下,坐在前排的马兰中学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看着北京大学学长学姐们带来的仪器。“看起来好有意思,之前从没见过......”同学们纷纷抢着坐在离演示台最近的第一排,有的更是提前准备好纸笔,坐直了等待“听课”。

听课的马兰中学学生

“同学们下午好!很高兴来到新疆马兰中学......”16时30分,“物理科普讲堂”正式开讲了。

燕园风物,四时景色。梅振超侃侃而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简短地介绍了北大的学习体验与校园生活。

梅振超讲课

校园建筑、一塔湖图、美食美景以及燕园小动物大赏,都让同学们赞叹连连。愿美丽的燕园能在他们心中播下一颗梦想的种子,陪伴同学们走过“江湖夜雨十年灯”的求学岁月,鼓舞他们不断开拓视野,用所学所见建设马兰,报效祖国。

学习现场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朱信霖以屈原的《天问》开头,为大家带来物理学科的整体认知和学习方法的分享。从“知识圆圈”的努力突破到“衔尾蛇”的殊途同归,物理学反映人类对时间万物的洞见,回应对一切本源的叩问;从记忆曲线、学科要点到时间分配、心态调整,着力学习中的痛点,助力同学们的成长。

朱信霖讲课

听毕,台下的同学们意犹未尽,就“如何看待当下的内卷现象”“今后物理学将怎样发展”等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台上的老师同学们也纷纷对此抒发自己的看法,阐释个人的理解。

互动环节

每一个问题之后,都是反复的追问、补充,后排就坐的班级其他同学也主动站起来回应同学们的提问,在知识与思维的碰撞中,时间的流淌变得更加无声。

永怀精神,辉映初心

“在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需要的地方,北大人从未、也不应当缺席。”

热烈的问答讨论告一段落后,文锦轩上台宣讲,带领同学们学习“两弹一星”精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外有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内有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现实,无数科技工作者挺身而出。他们中许多人,一去数十年,青丝化白发;代号藏姓名,黄沙埋忠骨。茫茫的戈壁滩是他们的操守所托,升起的蘑菇云是他们梦魂所归。

“两弹一星传薪火。”在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需要的地方,北大人从未缺席。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就有12位功勋人物来自北大。

今年,物理学院开展的暑期思政实践中,学习、宣讲科学家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也成为每个实践团的必修课程。去往不同的实践地,每个实践团都把宣讲“两弹一星”功勋之一——郭永怀烈士的事迹作为首选题材。

无论是突破重重障碍回到祖国,还是在无数个日日夜夜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艰苦攻关,还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和警卫员一同用血肉之躯紧紧保护住实验数据资料……郭永怀始终不忘科研报国的初心使命,怀揣为国为民的拳拳之心。斯人已逝,唯余伟岸的背影;大漠风沙,掩不住炽烈的赤子心。讲到动情处,宣讲人饱含深情,声音微微颤抖;宣讲全程,台下同学静静聆听。悄悄地,一颗矢志报国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

文锦轩讲课

学习现场

物理科普,播撒星火

“用有趣的物理实验和现象,为同学们展示物理学的魅力所在,希望大家葆有好奇心,不断探索真知。”

做实验,讲原理,问科学。为了科普宣讲的重头戏——物理实验演示讲解,同学们精心准备,大方展示,为马兰中学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的盛宴。

陈思源和张亦鑫为大家展示了“热声发动机”实验。向试管中加入铁丝,用酒精灯加热,便能驱动活塞往复运动。简单的装置背后蕴含的,便是内燃机气缸的原理。这项曾带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伟大发明,被浓缩于小小的试管之中,激发了在场同学极大的兴趣。

陈思源讲课

在演示完“热声发动机”后,同学们又进行了难度更高的热发声现象的演示。但由于现场实验条件受限,效果并不如预期的那么完美。虽然播放了同学们事先录制的在北大完成的实验演示视频,但面对着台下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两位同学们还是一次次点燃酒精灯,烧热试管,期待最佳实验现象的产生。为了不影响其他实验,同学们更是将装置移到台侧不断尝试。班主任马文君老师也前来帮助同学们一同寻找原因,不断调整。

现场演示

面对小小的“挫折”,“我想分享给大家的是,大胆猜想,小心验证。”思源补充说道,在北大录制实验视频时,我们也经过了很多次的试验和失败,但我想,这也是物理学的魅力所在。不怕失败,勇于尝试,从不停止探索,面临失败与挫折也不气馁。

宋卓洋展示了“张拉整体”实验——三根链条形成的合力方向向上,恰好和结构的重力相抵消。这种结构会自发地拉直链条以保证整体的稳定,在许多机械结构和钢架中都有应用。最后是“弹簧衍射和光盘干涉”实验。梅振超和冯逸涛通过一支小小的激光笔和平平无奇的光盘和弹簧证明了光的波动性,为台下同学们构建了一个“浮光掠金,静影沉璧”的光影世界……教室中光影浮动,欢声如雷。

现场实验

在同学们的赞叹声中,开始了自由提问交流环节。从圆周率到八大行星,从海市蜃楼到时空穿梭,台下马兰中学的孩子们纷纷踊跃提问,大胆提出了对绚丽奇特的自然现象背后物理原理的追问;台上的老师同学知无不言,耐心地回答同学提出的每一个困惑与奇想,并引导同学们向着物理科学殿堂迈出探索的第一步。

交流与互动

落成科普角,续写新篇章

14日19时,马兰中学“春雷楼”物理实验室。刚刚结束宣讲的同学们马不停蹄来到这里,着手布置“费米子”物理科普角,将讲解用的实验仪器小心摆放,也将北大的文创布置在旁边。未来,更多的实验仪器、科普图书和“费米子”要素将出现在科普角,等待着马兰中学的同学们前来探索。

摆放仪器

合影

敬马兰魂,许报国志

“艰苦奋斗做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

一场科普,一颗小小的种子,而来到马兰,在同学们心里同样也种下一颗种子。这颗种子的力量从何而来?其实,只要踏上马兰这片土地,便无时无刻不受到伟大精神的感召与洗礼。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之壮志与数年一日之坚守,在无垠戈壁上铸就了不朽的马兰精神。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凝聚了无数黑暗中的奋斗;一项举世震惊的硕果,起源于累年的寂寂无闻。“选择一件正确的、重要的事,坚持做下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这颗理想与信念的种子在心中更加清晰、意义更加深远。

14日上午,大漠深处的马兰烈士陵园。这里或许从不广为人知,但却从未被人忘记。高耸的纪念碑昭示着此地长眠的革命英烈的不朽功绩。

马兰烈士陵园

在这里,一次特别的主题团日活动正在举行。实践团师生在刘雨龙带领下,庄严步入、献花、缅怀、鞠躬,向英雄致以崇高敬意。因院士们仰之弥高的才学而崇敬,为英雄们隐姓埋名的付出而感动,被无名烈士的事迹所震撼。

庄严宣誓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在烈士纪念碑前,同学们庄严宣誓,重温入团誓词。在无名英雄们的墓碑前,同学们再次肃穆静立、庄严鞠躬。

当峥嵘岁月的烽烟消散,当茫茫戈壁的黄沙退去,我们从前辈手中接过“东方火炬赤旗舞,万里红”的富强和自信,也传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坚守与奉献。

马兰是一座精神富矿。“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滋养着这篇土地上的人。来到这片热土,同学们深受感动,种下了一颗科研报国的种子,将热血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

来到马兰中学,我们也希望种下一颗科学与知识的种子,期待在生动有趣的实验操作与讲解中、“两弹一星”元勋的英雄事迹讲述中,孩子们能受到鼓舞,爱上物理、爱上科学,怀着好奇心不断探索,用所学所知回报这份事业、这片土地。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

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

思政实践,是一场出发,更是一场成长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北大物院与马兰中学的同学们

共同传承学习“两弹一星”精神、“马兰精神”

释放青春活力,徜徉科学海洋

愿“费米子”科普角助力科普传播、科学教育

愿知识的种子结出果实,润泽心灵;

愿今日的幼芽长成栋梁,巨木成林!


作者:

北京大学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