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研七周年”海报
从9月21日起,文研院推出了一系列学术、文化活动:年度荣誉讲座“余音不绝——接着讲宗教史”为我们理解中国的宗教、思想和文化打开新的视野;“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讲述活动聚焦北大学人的个体生命经验与学科发展历程的交汇,以更切身的方式呈现传承、学缘和北大传统的含义;“双语对照外国诗丛”主编、相关译者、诗人的座谈及诗歌朗诵活动,北京大学海鸥戏剧工作室新排话剧《海鸥》在北大的首演,体现了文研院一贯的文化情怀。
9月21日晚,七周年系列首场活动、2023年度荣誉讲座第一讲在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B102报告厅举行。文研院学术委员、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历史系双聘教授葛兆光主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文研院首任院长邓小南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雷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屹与谈。文研院院长杨立华教授,副院长段德敏副教授、阎天副教授、杨弘博老师与第十五期邀访学者、往期邀访学者代表参加讲座。本次讲座通过北京大学出版社线上平台、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直播平台、天一文化讲坛等20余家媒体平台进行全程直播,共计125万人次在线观看。
作为北大文研院的学术委员,葛兆光始终关心和支持文研院的发展:2016年9月在文研院揭牌仪式现场致辞,参与揭牌仪式学术讨论会“中华文明与世界”;2017年10月成为文研院特邀访问教授,并在驻访期间主讲数场主题讲座;2019年9月,担任“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主讲人,深度参与“文研三周年——思想史与艺术史对谈”活动;今秋,葛兆光再回周年院庆的讲台。9月21日至28日,葛兆光以“余音不绝:接着讲宗教史”为总题目发表四场主题演讲,重探20世纪宗教史研究的一流学者陈寅恪、胡适、陈垣等先生所开辟的学术命题,返本开新。
邓小南介绍了葛兆光的学术成就。她说道,葛兆光著作等身、成就斐然,40年来一直在思考“道教在中国思想史与文化史中的意义”,一直在探索“中古宗教的历史语境”,一直在追寻“什么是中国文化”。年度荣誉讲座是七周年院庆的重头纪念活动,葛兆光将带领大家在广阔的治学空间中求索“学术探寻”的意蕴与魅力。杨立华为葛兆光颁发了“2023年度荣誉讲座主讲人”的聘书。
杨立华(右)为葛兆光(左)颁发聘书
葛兆光以“探寻中古宗教的历史语境——读邓广铭先生听陈寅恪‘天师道’课笔记”为题作了精彩的演讲。他回溯了国内外道教研究的学术史,指出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是现代中国道教史研究开端的重要体现。葛兆光提炼出三点在陈寅恪讲课笔记中值得注意的要点:即重视滨海地域对中古天师道的影响、在外来佛教背景下观察天师道史以及强调天师道与世家大族对北方“汉化”的意义。葛兆光同时指出,尽管陈寅恪有关天师道的论述未必可以逐一坐实,但其启示性在于把天师道的“小历史”纳入中古中国的“大历史”,并重视道教在中国思想、学术与文化史中的意义。葛兆光演讲结束后,刘屹和雷闻对讲座进行了评议和总结。
葛兆光作讲座
讲座现场合影
弘扬积蓄正气,树立清新学风。“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是文研院推出的特色系列活动之一,旨在通过学者讲述,彰显北大代代相承的优秀学风和辈辈学人不断追求的骄人风采。2018年以来,文研院先后举办了五期“传承”系列讲述活动,邀请来自不同学科的26位北大学人主讲。2023年9月22日,作为文研院七周年院庆系列重点活动,“传承”讲述活动第六场邀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历史学系教授赵世瑜、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吕植讲述他们与北大的学缘和故事。四位讲述人于北大内外的学术与生命历程,编织起了20世纪以来不同学科成立与转型的经纬。
陈平原是北大中文系首批招收的两名博士生之一。“话题漫天游荡,可线始终掌握在手中”,制度草创期读书、思考、写作的自由空间,在导师王瑶先生的引领下显得更加宽阔。吴组缃先生之豁达,季镇淮先生之忠厚,林庚先生之儒雅,无不在“从游”与交谈之间熏染着他。正是在导师引领入门、指引方向、启示学术发展径路的过程中,学术的“薪火相传”显示出了确凿的意义。赵世瑜追随导师钟敬文所从事的民俗学和社会历史研究,起源于民国时期北大哲学系的本科生顾颉刚。顾颉刚先生在求学期间深受胡适、陈映璜等老一辈学人的影响,并将这一治学方法与思想精神在华南大地广泛传播。赵世瑜表示,学术志业之传续,既有纵向的传承,也有横向的传播;自内而外的、把中国和世界视同校园的学术传播,才是“university”这个词的应有之意,也应该是北大的学术精神所在。
讲述现场(从左至右、从上至下:陈平原、赵世瑜、吕植、杭侃)
“师法自然”是吕植的演讲标题。一次野外实习中,她与从事大熊猫研究的潘文石老师相遇,就此走上了生态学研究与自然保护的道路——这不仅是选择一个学术研究领域,更是选择一种“关注自己以外的生命”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选择了相似的道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和甘做少数派不从众的勇气仍在校园中代代相续。“致学存乎心,补拙莫如勤。”杭侃师从宿白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百科全书式学者、许多人心目中北大考古学“永远的先生”,却时常谦逊地自称:“我只是一个北大教员。”1998年,杭侃自北大毕业之时曾与宿白在未名湖畔散步。谈及社会上的种种问题和诱惑,先生叮嘱他:“大浪淘沙,你现在看不出来,谁能够坚持一二十年。”
与会嘉宾于“传承”讲述活动现场合影
七周年的纪念活动,可以视为文研院精神的集中展现。自建院以来,文研院扎根于北大深厚的学术土壤,沁润于“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北大精神,在变局中坚定前行。新起点、新征程,文研院将抱持初心与使命,继续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信息来源: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编辑:燕元 | 责编: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