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香山革命纪念地作为中国革命胜利前夕党中央所在地,见证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豪情,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各界人士凝心聚力描绘新中国宏伟蓝图的艰辛和荣耀。那些在香山工作过、生活过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人士,以及众多的干部战士,用他们的汗水和心血铸就了新中国的光辉伟业。中共中央在香山的革命历史,蕴藏着中国共产党人永远奋斗的精神,这一点在今天仍然可贵!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图中人物为任弼时同志。
任弼时,原名任培国(1904年4月30日~1950年10月27日),湖南湘阴(今属汨罗市)人,1920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弼时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组织家,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
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1931年3月,任弼时与王稼祥、顾作霖等作为中央代表来到中央苏区,出任苏区中央局委员兼中央局组织部部长。他常对大家说,在“白区”,我们是没有这个学习条件的,而这里既可以学习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又可以自由学习马克思主义,比在“白区”要强多了。他十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意调查研究,注意总结符合实际情况的工作规律,检查党的方针是否正确。
在第四次反革命“围剿”快要到来时,任弼时明确提出“应注意过去的经验”,事实上指的正是毛泽东领导粉碎敌人第三次反革命“围剿”的经验。他说,这经验就是要打一场人民战争,把军队的力量和人民的力量很好地结合起来,实行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民兵、游击队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在作战方针上,就是要打游击战和游击性的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先打弱敌和孤立之敌,各个歼灭。由于任弼时同周恩来、朱德等坚持运用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红军才得以胜利粉碎了蒋介石发动的第四次反革命“围剿”。关心爱护群众
1934年8月,为牵制“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支援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受命担任中共中央代表、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的任弼时与萧克、王震一起,指挥红六军团开始西征。10月初,红六军团在向贵州省石阡县前进的途中,遭桂军伏击,被截为三段,伤亡严重,情况紧急。
正在休养的任弼时,听说红军作战失利,心急如焚。他不顾警卫连连长余秋里的苦苦劝阻,坚持拄着竹杖,冒着大雨,摸黑往指挥部赶去。刚走出不远,迎面抬来了一副担架。他一问情况,才知道担架抬的是受伤的五十二团吴营长。
任弼时迅速擦着火柴,借着火光照了照伤员的脸庞。只见吴营长脸色苍白,嘴唇干裂,满身尽是泥和血,不停地发抖。任弼时立即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轻轻地盖在吴营长身上,并一再安慰他“安心养伤,不要着急”,同时嘱咐抬担架的战士:“注意抬稳一点,保证营长的生命安全。”
1940年,任弼时从苏联回到延安,参加中央书记处工作。次年9月,他兼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事务更加繁杂,而且事无巨细,他都得管,十分辛苦。由于他能够坚定地维护党的团结,反对轻易搞“路线斗争”,处理问题周到,关心爱护干部,情系民众疾苦,待同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各方面的问题,所以很多同志遇到问题都愿意来找他商量,并亲切地称他为“党内的老妈妈”。
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任弼时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多用钱。”这“三怕”反映出了他崇高的革命风范——心里只装着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为革命、为人民公而忘私,不怕辛苦;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20世纪30年代,组织上发给任弼时一条从战场缴获来的毯子,他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在继续用。他的妻子陈琮英拆了自己的毛围巾为他改织的毛衣,他一穿就是10多年,毛衣破得不像样了,他仍照样穿。党中央从西柏坡迁往北平时,有关部门建议给书记处的同志每人做一套新衣服,参加入城阅兵式。请示任弼时的时候,他不同意,说:“我们是穿着这身衣服打天下的,也能穿着这身衣服进北平。”
进城后,他制止了工作人员将他的旧被子、旧衣服换掉的做法,并诚恳地对工作人员说:“你们不要以为现在进城了,应该阔气一些了,这样想就不对了,不能忘记目前我们国家和人民还有困难。什么东西也不准给我领,那些被褥和衣服补一补还可以用!”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他都特别注意节约用电,叮嘱孩子们和工作人员要“人走灯灭”,并在每个房间电灯开关处写上“人走灯灭”的字样以提醒大家。
1949年3月31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在香山小礼堂接见并宴请第四野战军师以上指挥员和干部,欢送他们南下长江。此时的任弼时,身患严重的高血压、动脉硬化和糖尿病,但他依然强撑着参加活动。事后,医生看他实在支持不住,劝他赶快休息,他这才说,待将公事稍加清理后,即搬到玉泉山休养。
从16岁参加革命到46岁逝世,任弼时始终这样不知疲倦,忘我工作,把全部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今天,是任弼时同志诞辰118周年纪念日,让我们一起怀念他。
来源:《党史纵览》《老一辈革命家在香山》《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