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回味历史瞬间,触摸历史温度,把握历史脉搏。
当我们读取档案的时候,也就揭开了那段烽火岁月的面纱。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赶赴北平,《共和国·1949——中共中央在香山》一书唤醒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忆,值得我们共同研读、细细品味。
“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毛泽东正是凭借这样的警醒与睿智,走上进京“赶考”之路,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一片新天地。“档案中的香山革命历史”专题栏目将利用史实图文、珍稀影像、文物故事等史料及资料,为您呈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对于地处北平西郊的香山慈幼院来说,这是个特殊的年头。从年初开始,不知道是从哪里得来的消息,这里陆陆续续地吸引了许多热血青年。他们打着小红旗,走上十几里路来到香山,说是要投考“大学”。大学?北平香山哪来的大学呢?
▲1920年,熊希龄等人创办的香山慈幼院总大门,此即香山公园东大门,又称香山静宜园宫门口。
▲男校来青轩校舍。1926年3月后,这里是男校中学生、师范生、职业生的校舍。
原来,香山慈幼院在1949年还真的成立了一所大学,叫作“劳动大学”,学校的招待所就设在这里。虽然从来没有公开对外宣传过,但还是吸引了许多年轻学生前来。不过,学生们来到门口,却被站岗的士兵拦住了。理由是,“劳动大学”不对外招生。
▲眼镜湖:风景优雅,环境怡人,是香山慈幼院同学们日常休息游玩、健康身心的好场所。
走了十几里路,却连学校的门都没进去,无奈之下,这群青年学生只好拿着小红旗原路返回。他们一边走一边嘴里嘟囔着,这个大学倒真的是从来没有公开招生呢。那么,香山的这所“劳动大学”,到底是所什么学校呢?
在1949年2月8日中共中央社会部、情报部部长李克农写给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的信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昨日与(北)平警备司令程子华同志去香山一带看住址,已决定住该地。”
在其中一封信的最后一页,一句话回答了刚刚那些前来报考的学生的疑惑。这句话就是:“为保密起见,对外统称为‘劳动大学’。”
当时,除了位于香山的“劳动大学”招待所之外,“劳动大学”还有两处联络点,分别是设在北平市内弓弦胡同15号的“劳动大学”筹备处,以及设在青龙桥的“劳动大学”收发处。同样,也都是概不对外。
李克农对于香山这个地方如此小心谨慎,还专门从第四野战军那里借来精兵强将驻守,可见“劳动大学”绝不是一所普通大学。
▲《三山五园》图。
北京香山,距西直门10余公里,山中松柏参天,峰峦叠翠,每到中秋过后,漫山红叶,更显得风景独好。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下令在香山原有行宫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扩建,命名为“静宜园”,属北京“三山五园”其中一园。
香山本身其实属于太行山脉的一个分支。自香山放眼望去,沿着太行山脉一路往南走,在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柏坡岭下有一个小山村——西柏坡。在那里,也有一所神秘的学校。
这座太行山下的小村落,曾经只是河北省建屏县(今属平山县)众多村落之中不起眼的一个。直到1947年5月的一天,一所“学校”的到来,让西柏坡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似乎是与太行山脉另一端香山的那所“劳动大学”相呼应,这所“学校”叫“工校”。据说,当年“工校”办起来的时候,也有不少人前来报考,但同样都被拒之门外。
194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西柏坡正式成立。为了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当时对外称“工校”。
▲坐落在西柏坡纪念馆广场上的雕塑《赶考》。
1948年5月27日,毛泽东到达西柏坡。就是在这所“学校”里,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所以,“工校”并不是一所普通的学校。而与之相呼应,香山的“劳动大学”,也同样是中共中央一处重要的所在,它将承载的是更新、更重要的历史使命。
来源: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组、人民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制作:香山革命纪念馆网络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