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中的香山革命历史|进京赶考 · 第四期
2022-10-28 21:2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编者按:回味历史瞬间,触摸历史温度,把握历史脉搏。

当我们读取档案的时候,也就揭开了那段烽火岁月的面纱。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赶赴北平,《共和国·1949——中共中央在香山》一书唤醒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忆,值得我们共同研读、细细品味。

“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毛泽东正是凭借这样的警醒与睿智,走上进京“赶考”之路,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一片新天地。“档案中的香山革命历史”专题栏目将利用史实图文、珍稀影像、文物故事等史料及资料,为您呈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其实,关于定都北平这件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已考虑良久。随着辽沈、淮海战役相继胜利,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新保安、张家口、天津接连被攻克,华北战局日渐明朗。在以和平方式解放北平问题上犹豫不决的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终于痛下决心,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在《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上签了字。

北平的和平解放,为新中国成立提供了良好的政治保障。从地理上看,北平扼守连接东北与关内的咽喉地带,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同时毗邻苏联和蒙古,无战争之忧。虽然离海较近,但渤海是中国内海,有辽东、山东两个半岛拱卫。

对于定都北平,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还征询过许多人的意见。毛泽东认为:“蒋介石的国都在南京,他的基础是江浙资本家。我们要把国都建在北平,我们也要在北平找到我们的基础,这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的劳动群众。”

其时,前往西柏坡参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中共中央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王稼祥与夫人朱仲丽一起去看望毛泽东。老友相见,分外亲切。在寒暄过后,毛泽东和王稼祥也谈起了新中国的定都问题。

吴逸彤(王稼祥外孙女):

“毛爷爷问外公:‘纵观历史这些王朝,不是定都北平就是南京,要不就是开封和西安。你觉得我们应该定都哪里?’听到毛泽东这么问,王稼祥一下就严肃了起来。定都事关重大,他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首先分析了南京、西安、开封等地的利弊,而后直抒己见,认为新中国首都最理想的地点应该是北平。最后,综合多方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慎重决定,新中国的首都定在北平。”

3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的车队井然有序地离开了西柏坡,向北平方向开去。尽管山间土路弯弯曲曲,车轮过处,尘土飞扬,但毛泽东似乎全然没有觉察到这些。根据卫士李银桥的回忆,毛泽东看着车外的风景,心情很好。突然,他若有所思地问身边随行人员:“现在又是3月份,为什么咱们老在3月份有行动呢?你们记得这几次行动的时间吗?你们说说。”毛泽东这一问,让一车人都陷入了回忆当中。

1947年3月,面对国民党军由南、西、北三面对陕甘宁边区实施重点进攻,毛泽东亲自制定了外线配合内线作战的方略,决定必要时主动放弃延安。

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1947年3月18日晚,在国民党军进攻延安已清晰可闻的枪炮声中,毛泽东、周恩来依依不舍地告别居住10年的延安,开始了转战陕北的伟大历程。

同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陈毅、粟裕领导下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进攻阶段,国民党军队已经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离延安转战陕北;1948年3月,东渡黄河前往华北;而此时又是一个3月了。想到这里,在前往香山的吉普车上,毛泽东若有所思地说道:“明年3月份应该解放全国了。等全中国解放了,我们再也不搬家了。”

来源: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组、人民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制作:香山革命纪念馆网络编辑部


作者:

香山革命纪念馆北京号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