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中的香山革命历史|打过长江去 · 第一期
2022-11-22 18:3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编者按:回味历史瞬间,触摸历史温度,把握历史脉搏。

当我们读取档案的时候,也就揭开了那段烽火岁月的面纱。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赶赴北平,《共和国·1949——中共中央在香山》一书唤醒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忆,值得我们共同研读、细细品味。

“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毛泽东正是凭借这样的警醒与睿智,走上进京“赶考”之路,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一片新天地。“档案中的香山革命历史”专题栏目将利用史实图文、珍稀影像、文物故事等史料及资料,为您呈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1949年4月初的北平,阳光日渐明媚。而位于西郊的香山,因为地势较高,气温要比城里低一些。虽然春寒料峭,可山路旁、水面侧、岩壁间,绚烂的迎春花已四处可见。盎然热闹的花景,似乎也预示着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即将到来。同样热闹的,还有双清别墅内的小餐厅。它位于毛泽东办公室里侧的小间。毛泽东喜欢在此用家常菜宴请客人。被宴请的客人有不少,留下的故事也很多。其中,毛泽东宴请南京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团成员刘斐的故事,在《毛泽东传》中有着详细的记载:

吃饭时,大家聊起各自的爱好。轮到刘斐,他忽然问毛泽东:“主席爱打麻将吗?”

“晓得些,晓得些。”毛泽东笑答。

见他高兴,刘斐赶紧又追问:“您爱打清一色呢?还是喜欢打平和?”

据刘斐后来回忆,当时毛泽东刚吃了口饭,听后立即说:“平和,平和,只要和了就行。”刘斐听完也会心地笑了起来。

这段妙趣横生又富含深意的对话,是问者有心,答者有意。刘斐想打探的自然不是毛泽东的爱好,而是毛泽东对国共和谈的态度。而深知这一点的毛泽东,也借着刘斐的问题,再次表明了他对国共和谈的一贯主张:共产党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实现和平,并愿意联合各界进步力量,共组新的政府。

但这一切,不能缺少一个基础。而这个基础,毛泽东早就毫无保留地公开了。1949年1月14日,淮海战役的硝烟刚刚散去,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时局的声明》,掷地有声地提出了包括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废除伪法统、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在内的8项国共和谈基础条件。对于这些条件,南京的国民党政府上下能答应吗?

▲图片说明:1949年年初,李宗仁就任“代总统”,同意以中共的8项条件为基础展开和谈。

出乎意料的是,南京国民党政府不但答应了,而且还很快就答应了。毛泽东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一周后,蒋介石宣布“引退”,由李宗仁代行“总统”职务。而李宗仁一上台就立即对外宣称:愿意以8项条件为基础与中共和谈。

对李宗仁的这番姿态,中共中央有过多次讨论。最终,基于减少人民痛苦、早日结束内战的原则,毛泽东决定延缓军事行动,并优先推进国共和谈工作。1949年3月26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至香山的第二天,毛泽东起床后最先嘱咐的事就是向南京国民党政府发去邀请电报:国共和平谈判定于4月1日举行,地点就在北平。

4月1日下午两点,这是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即将飞抵北平的时间。南京国民党政府派来的和谈代表团首席代表正是周恩来的老朋友张治中,他与周恩来自黄埔军校相识起就一直是好友。代表团其他成员还有邵力子、章士钊、黄绍竑、刘斐和李蒸。可当专机降落到南苑机场时,南京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们就明显感到气氛有些不同。从一段当年的历史影像资料中可以看到,南苑机场的迎接场面其实并不隆重,不仅张治中的老朋友周恩来没有前来,中共和谈代表们也无一到场。

▲图片说明:1949年4月1日,南京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团飞抵北平。

直到步入下榻的六国饭店,大堂里一幅“欢迎真和平,反对假和平”的巨大标语清晰地映入眼帘,张治中预感到,中共代表团对他们来和谈的诚意恐怕有所怀疑。张治中的预感是正确的,在当晚的招待宴上,周恩来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质问他前去浙江奉化溪口的目的。

蒋介石“引退”后,国民党政府逐渐形成了“一国三府”的奇景:“总统府”虽然还在南京,可是孙科所率的行政机构已迁往广州;靠着在溪口新架设的7座电台,蒋介石以国民党总裁的名义,“以党控政”、指挥军队,一手操纵党政军大权;而李宗仁企图依靠美国的支持,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实现“划江而治”的局面,取蒋介石而代之。

从4月8日起,在周恩来的亲自陪同下,南京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团成员分批前往香山,与毛泽东会面并交换意见。

在此次北平国共和谈前,毛泽东与南京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们充分沟通之时,以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为主力的近百万大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和谭震林组成的渡江战役总前委指挥下,于长江北岸部署完毕,枕戈待战。可令渡江战役总前委没想到的是,就在这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毛泽东从香山给他们发来了一封电报,指示:国共双方将“可能签订一个全面和平协定”,“因此渡江时间势必推迟半个月或一个月”。

见到这封电报,渡江战役总前委感到有些为难。

长江,自古被誉为“天险”,水文要素复杂,地理环境险恶。中国历史上数次出现“南北对峙”的局面,都是因为这道天然的屏障而分隔两岸。

▲图片说明:渡江战役总前委:粟裕、邓小平(总前委书记)、刘伯承、陈毅、谭震林(左起)。

每年的5月初,长江已进入汛期。此时,江面更为广阔,水流也更加湍急。尽管渡江战役总前委在各方面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对于不可控的长江水势,还是希望能尽量减少不利因素。

因此,在接到毛泽东电报的当天,总前委即回复:“如在(4月)二十二日前渡江尚无大问题;如再推迟一礼拜到二十九日则困难不少。”

来源: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组、人民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制作:香山革命纪念馆网络编辑部


作者:

香山革命纪念馆北京号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