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短视频展播|第五期 · 中华文物的自信与骄傲
2022-12-20 21:4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编者按:2022年9月30日,在第九个烈士纪念日当天,香山革命纪念馆成功举办第三届“香山革命纪念地红色故事集中展示活动”,来自“红色香山宣讲联盟”的13位宣讲人深情讲述一个个红色故事。信仰的光芒、初心的力量,随着一个个隽永的红色故事流淌而出,动人心魄。

为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追寻“进京赶考”的光辉足迹,持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纪念馆推出“红色故事短视频展播”专题栏目,以“图文+视频”的形式带您重温峥嵘岁月。

中华文物的自信与骄傲

宣讲人: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 张成瑞

大家好,我是颐和园的张成瑞,今天我宣讲的题目是《中华文物的自信与骄傲》。

您看,这是一本已经泛黄的清册,封皮上书写着“颐和园第三批南迁古物清册”。这本清册记录着颐和园南迁文物的名称和数量,也记录着我们不能忘、也不应该忘记的那段历史。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在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更对中国的古迹、文物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这些国宝文物绝不能落在敌人的手中!然而,面对如此众多的文物,如何才能确保其不受破坏和掠夺呢?于是,为了躲避战祸,保护中华文化的瑰宝,便有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物南迁”,这是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壮举,历时之久、迁徙地域之广、文物数量之多,均为世界罕见。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部名册,上面记录着颐和园南迁文物共650箱、2400余件,包括瓷器、玉器、铜器、珐琅、书画等,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慈禧油画像》、清代耕织图册等。

南迁,说起来只有简单的两个字,做起来却异常艰难。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文物的分类、造册和包装,为了使文物能够被快速、安全、完整地南迁,工作人员夜以继日,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最专业的手法做好了这些基础工作。原计划将这些文物暂运上海保存,在南京寻觅合适的地点存放,可谁知淞沪会战后,形势突变,南京岌岌可危。因此,决定向西南后方转运,并重新制定了“分两路运往西南”的方案。颐和园的第三批文物从其中的“北路”迁移,而“北路”正是最为难走的一条路线,途中要翻越高达3000米崎岖坎坷的秦岭山脉,当时的境况可以说是步步为障、艰辛无比。

在翻越秦岭时,车队遇到了大雪封山,山路陡峭,车辆打滑,寸步难行。更加糟糕的是,由于天气过于恶劣,造成山路塌方,车队无法前进。看到这种情况,保护国宝的工作人员互相商量,组成小分队,步行探路,但车辆上配备的食物和水不多,有几位工作人员饿着肚子,由于体力不支滚落了山崖。好不容易翻过了高山又遇到了河流,车辆在过河时,不慎发生了滑陷,整个车身深深地陷入泥潭中。这时候,周边百姓得知这是保护国宝的车辆,纷纷赶来救援,经过抢救,落水的文物都打捞了上来。值得庆幸的是,这些文物由于包装非常精细,竟然没有受到丝毫损坏。事后,当人们听说这一奇迹而发出感慨时,有几位经历过“现场抢险”的工作人员只憨憨地说了一句:“古董有灵啊!”可他们的眼中却沁出了泪花。

就这样在艰难中一路前行,南迁文物最终被运至四川峨眉妥善保存。经过十余载的漂泊,这些文物又踏上了北上回家的路。

南迁虽然结束了,但中华文物回归的路却从未停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的兴盛和强大,越来越多的文物回到我们身边!每一件文物的回归,都在凝聚民心、激昂力量,敲响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鼓点。文物是中华文化的根,只要文物在,中华文化的根就不会断!

来源: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

制作:香山革命纪念馆网络编辑部


作者:

香山革命纪念馆北京号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