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中的香山革命历史|打过长江去 · 第六期
2023-01-05 17:4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编者按:回味历史瞬间,触摸历史温度,把握历史脉搏。

当我们读取档案的时候,也就揭开了那段烽火岁月的面纱。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赶赴北平,《共和国·1949——中共中央在香山》一书唤醒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忆,值得我们共同研读、细细品味。

“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毛泽东正是凭借这样的警醒与睿智,走上进京“赶考”之路,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一片新天地。“档案中的香山革命历史”专题栏目将利用史实图文、珍稀影像、文物故事等史料及资料,为您呈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南京解放后,美国驻华大使馆向南京市军管会提交的停留理由是:“司徒大使的专机坏了,需要进行修理。”可事实上,即使飞机发生故障,司徒雷登也可走陆路或海路离开。可见,这位大使真正要等待的并不是专机的“修复”,而是中共中央派来与他洽谈的代表。

那么,前去接触司徒雷登的重任会交给谁呢?

关于这个人选,毛泽东与周恩来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黄华。

黄华,原名王汝梅,20世纪30年代曾在司徒雷登担任教务长的燕京大学就读,他对司徒雷登非常熟悉,有一些私交。派他去刚解放的南京担任南京军管会外事处处长,便于打开中美双方接触的大门。

果不其然,黄华一到南京上任,很快就接到自己在燕大的同学,也是司徒雷登的私人秘书傅泾波的电话,请他有空去看望“老校长”。由于事关重大,黄华没有给老同学一个明确的答复,但让他转告“老校长”:中美关系上,“空言无补,需要美首先做更多有益于中国人民的事”。

黄华于事后将这一切上报到了香山。毛泽东在看完他的报告后亲自回复了电报,同意黄华前去与司徒雷登见面,但也明确指出:“现在是要求美国停止援助国民党,割断和国民党残余力量的联系,并永远不要干涉中国内政的问题,而不是要求美国做什么‘有益于中国人民的事’,更不是要求美国做什么‘更多有益于中国人民的事’。”

▲图为1949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左)与国务卿艾奇逊。

遵照毛泽东的指示,黄华前往美国驻华大使馆,与司徒雷登展开会谈。然而,双方的分歧仍然很大。司徒雷登担任美国驻华大使期间,正值美国采取援蒋反共政策。蒋介石为获得更多美援,不惜牺牲中国的主权和利益,先后同美国签订公开或秘密的条约1项、协议16项,仅司徒雷登任美国驻华大使期间就达14项。

司徒雷登在滞留南京期间,曾建议美国政府尝试与中共接触,谋求建立新的关系,并通过黄华和民革领导人陈铭枢,向中共领导人传递建立新关系和他本人可否去北平的信息。而中共方面的答复是:中国愿意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任何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欢迎他以“中国老朋友”的身份前往北平。但是,美国国务院拒绝了司徒雷登的上述两项请示。最终,司徒雷登于1949年8月2日乘机离开了生活长达50年的中国。

▲图为司徒雷登,1946年7月至1949年8月任美国驻华大使。

就在司徒雷登回国的路上,8月5日,美国国务院公开发表了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的白皮书。白皮书一方面披露了美国侵华和国民党腐败的若干事实材料,不得不承认中国革命是“中国内部势力的产物,这些势力美国也曾试图加以影响,但不能奏效”;另一方面,白皮书歪曲中国革命发生和胜利的原因,掩盖美国侵华政策的实质。

白皮书的发表,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新华社于8月12日发表以《无可奈何的供状》为题的评论。从8月14日起,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接连发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5篇评论。毛泽东认为:“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因为“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而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

来源: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组、人民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制作:香山革命纪念馆网络编辑部


作者:

香山革命纪念馆北京号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