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回味历史瞬间,触摸历史温度,把握历史脉搏。
当我们读取档案的时候,也就揭开了那段烽火岁月的面纱。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赶赴北平,《共和国·1949——中共中央在香山》一书唤醒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忆,值得我们共同研读、细细品味。
“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毛泽东正是凭借这样的警醒与睿智,走上进京“赶考”之路,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一片新天地。“档案中的香山革命历史”专题栏目将利用史实图文、珍稀影像、文物故事等史料及资料,为您呈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深入解读:香山革命纪念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相关内容。
在西柏坡发生的众多往事中,1949年3月5日开幕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期间就体现了中共中央对财经工作的重视。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作了报告和总结讲话。会议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尽管是在胜利的前夜,但是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却很难发现胜利的欣喜。在总共10部分的报告中,毛泽东只用了十分之一的篇幅,来讲述还在进行的解放战争,剩下的都在讲城市、讲管理、讲经济建设、讲国计民生。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毛泽东一共讲了10个问题,几乎囊括了执政党所要面临的所有任务。
毛泽东在报告中,不止一次地警告大家:“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
可见,中国共产党人对能否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语气中,也隐含着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之后,面临严峻形势的隐忧。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面对的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需要,提出并制定政策,成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的工作指导方针。对于这一方针,毛泽东赋予它一个高度凝练而又响亮上口的定义:“四面八方”。
70多年前的双清别墅是一座处在历史焦点的庭院。它是香山南坡上一处不大的院落,两股幽静的清泉在院中汇成了池塘。
▲图片说明:1949年夏,毛泽东在双清别墅。
▲图为双清别墅。
1949年5月初的香山,青葱如黛,清澈的水面,倒映着院中忙碌的身影。一天傍晚,警卫员马尚志正在双清别墅凉亭旁站岗,毛泽东正在庭院中散步。这时,布谷鸟“咕咕”的叫声,打破了院中的幽静。
毛泽东仰起头望了望天空,问马尚志:“这种鸟叫,是不是就要下雨了?”马尚志答道:“每天到傍晚就有这种鸟叫,天也不像要下雨的样子。”毛泽东沉思片刻,说道:“今年春天有些旱了,农民都盼着下一场好雨。下了雨,地种上了,秋季粮食就能大丰收,咱们也就有粮食吃了,有粮心不慌啊。”
从鸟叫声想到了下雨,继而想到农业生产,毛泽东心中时刻想着人民的吃饭问题。早在1919年7月14日,毛泽东就在他创办的宣传新思潮的周报《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
能吃饱饭,几乎成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奢求。
▲图片说明:1949年,刘少奇与王光美在香山。
上面的老照片,是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70年前在香山的珍贵合影,背景便是他们在香山的住处——来青轩。自打离开西柏坡,进驻北平香山以后,刘少奇和其他几位中共中央领导人几乎每天晚上都在双清别墅开会,无数重要的大事都是在那里决定的。每每散会时,都已深夜。
在当时的北平西城旧刑部街32号,王光美的父亲王治昌得知刘少奇是湖南人,去饭馆专门定做了一桌香辣的湖南菜;王光美的六哥王光英,到百货商店买了一条驼灰色交织的方格薄羊毛围巾,作为与刘少奇初次见面的见面礼。许多年后,他感慨道:“这条围巾,我看刘少奇用了很多年,每次我在报上看到他出国访问时也用这条围巾,似乎都没有换过另外一条。”
王光英那时在天津经营近代化工厂。刘少奇向他咨询天津工商业的情况,然后让王光英回天津多联系工商界人士,宣传党的政策,并说道:“我过几天要到天津去一趟,天津有什么情况,可以向我反映。”听了刘少奇的这番话,王光英十分激动。
从双清别墅西侧门北去,有一条铺着石子的小路,通向不远处的来青轩。
在回来青轩的路上,王光美疑惑地问刘少奇:“你过几天去天津,连我都不知道,你怎么就告诉我哥哥呢?”中共中央领导人的行踪,一向是要保密的。当时,平津一带战争刚刚结束,社会秩序尚未完全恢复,保密的要求和等级就更高。对妻子的质疑,刘少奇没有过多解释。后来,王光美才知道,刘少奇是有意将消息透露给王光英,好让他回去向天津的工商界人士通气,让他们知道,中共中央对整个城市经济工作是有部署的。
来源: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组、人民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制作:香山革命纪念馆网络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