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二野第106团授予“支前船工”陈文义和陈玉华父子的奖旗
年代:1949年
质地:布
尺寸:长29厘米 宽20厘米
来源:渡江战役纪念馆提供
在香山革命纪念馆基本陈列展厅里,陈列着一面残缺不全的奖旗。奖旗是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06团授予“支前船工”陈文义和陈玉华父子的,原件藏于渡江战役纪念馆。奖旗右侧在渡江战役过程中被炮弹击穿,露出了弹痕烧焦的线头,它是渡江战役中军民团结战斗的重要物证。就是这面破损的旗帜,见证了70多年前解放军浩浩荡荡下江南时,众多人民支援解放军强渡“天堑”的历史,也默默诉说了解放战争时期英雄儿女的动人故事。
渡江战役前,解放军部队来到了重要的沿江城市——安徽省安庆市,开始投入到了紧张的渡江准备工作中。其中有一项最为重要且最为紧迫的工作,那就是征集渡江的船只和招募支前船工。
陈玉华从小成长在渔民家庭,当年只有21岁。在迎接全国解放的大形势下,他和父亲陈文义将自家船只贡献出来,并义无反顾报名成为支前船工中的一员。
渡江之前,野战军首长亲自为他颁发奖章,章上面缝着他的名字、年龄和出生地。那可不是一般的奖章啊,陈玉华清醒地知道,戴上它就意味着随时要做好牺牲的准备。除此之外,首长还特地颁发给他一面方方正正的小奖旗。黄底黑字,上面写有“奖给水上英雄,渡江第一船,一零六团”。从这面奖旗上,陈玉华知道,自己担负着最先冲向江对岸的任务。他小心地接过这面象征着光荣的奖旗,如珍宝一般将它缝在了自己衣服的内里上。
1949年4月21日凌晨,106团的渡江战斗正式打响,无数支前群众划着密密麻麻的船只冲向了大江之中。父亲陈文义上船掌舵,儿子陈玉华负责扯帆、摇桨。凶险的江面和密集的炮火中,前锋船的船帆被击落了,船头也被炮火击碎,他们就一边修补船只,一边继续渡江,使出了浑身解数送军过江。
最终,他们从敌人的炮火中穿过,英勇地抵达到了江南岸。靠岸后,本已经完成任务又刚刚躲过生死之劫的陈玉华仍然不肯离开。南岸上等待着他们的,是更加猛烈的炮火,还有敌军布置的大片地雷。身边的将士们一个个不畏牺牲、为了新中国前赴后继,陈玉华想起了身上那面光荣的旗帜,并更加坚定了只有赢得战争的胜利,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才能迎来真正新中国的信念。
为了给后续部队开辟道路,在炮火硝烟中,陈玉华小心地清除地雷引线。就在这时,一枚炮弹在他身旁炸响。一瞬间,剧烈的爆炸和冲天的气浪将在岸边的他们全部吞没。漫天火光之中,陈玉华遍体鳞伤、血肉模糊。身上那面象征光荣使命的“渡江第一船”奖旗,也随之炸毁了一角。血泊中的他只模糊记得,后面有我们的战士用信号灯为部队开路,我军胜利登岸。
70多年过去了,这面历经硝烟的“渡江第一船”奖旗,见证了军民齐心、改天换地,把浩荡长江变成平阳大道的伟大奇迹。如今,它一直默默向世人诉说着那一段浴血奋战、勇往直前的光辉历史。
作者:香山革命纪念馆宣传教育部 · 吕玥莹,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 · 彭淼淼
来源:香山革命纪念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
制作:香山革命纪念馆网络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