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6月26日上午,由中共北京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北京市监察委员会,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香山革命纪念馆承办的“永葆青春活力——香山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实践专题展览”隆重开幕。
文物无言,精神不朽。香山革命纪念馆现推出“策展人带您看新展·文物全解”专题栏目,通过详解展览中文物背后的故事,我们能更好地领悟、传承、坚守和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对革命文物的每次瞻仰,都是一次思想的叩问、精神的洗礼。今天,透过文物,我们带您走进历史;走入专展,我们共同解答“自我革命”的要义所在。
黄炎培著《延安归来》
▲图为黄炎培著《延安归来》,在香山革命纪念馆“永葆青春活力——香山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实践专题展览”第一部分展出。
▲1946年大连市中苏友好协会印黄炎培著《延安归来》。
1945年7月,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与褚辅成、冷僪、左舜生、傅斯年、章伯钧共6名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为促成国共双方恢复商谈及共建国内和平而访问延安。黄炎培在访问结束回到重庆后,将这次访问延安的经过写成《延安归来》一书。8月,在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延安归来》由重庆出版,初版2万册,几日内销售一空。在香山革命纪念馆展厅中陈列的是一本1946年大连市中苏友好协会印黄炎培著《延安归来》。
黄炎培(1878-1965),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江苏省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人。著名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之一。1945年发起组织民建。1948年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五一口号”,1949年参加筹备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等职。
《延安归来》由《延安归来答客问》《延安五日记》两部分构成,“答客问”是黄炎培等人访问结束后,各方友人纷纷询问他在延安的情形所作篇章,详细回答了延安之行的动机、去延安的名义、对大局的看法、对延安的观感、延安的政治作风、与中共领导人谈话的经过、国共合作的前途等十个问题。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黄炎培非常重视此次出行延安,他一贯主张“抗敌要必胜,建国要必成,先须完成三大合作:就是政府与民众合作,中央与地方合作,国民党与各党派合作”,所以黄炎培一行等人在此次访问中,竭尽一切力量协助促成国共双方和平商谈及建国事宜。双方谈话主要集中在三个半天内,以大局为重,积极商谈,明确彼此的初衷后充分讨论每个问题,坦白恳切地交换意见,达成观念一致,部分求同存异。
“五日记”详细记录了黄炎培一行人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记载了他们在延安所见的风土人情。书中最后部分记载了他与毛泽东交谈中提出的“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问题。书中这样记叙:
“有一回,毛泽东问我(来延安)感想怎样?我答: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致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就是著名的“窑洞对”。
《延安归来》盛赞共产党的政策和根据地的形势,在重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扭转国统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印象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窑洞对”的“历史周期率”之问,成为中国共产党时时自警自省的一面镜子。
作者:文物征集研究部 · 刘延岩
来源:香山革命纪念馆
制作:香山革命纪念馆网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