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新中国的诞生。距今,时间已经走过了74年。本栏目通过讲述当年参与过开国大典的几位亲历者的故事,带领大家重温74年前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五星红旗的诞生
天安门广场上,每天伴随着第一缕霞光,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这面承载着无数中华儿女骄傲与信仰的旗帜,其实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图片说明:国旗图案参考资料。
1949年6月15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31岁的彭光涵被任命为常委会第六小组秘书兼会议记录员,小组任务主要讨论新中国国旗、国徽、国歌的设计稿。彭光涵不仅需要搜集各个国家的国旗、国歌作为参考资料,还要拆封审阅、登记、统计来自国内外各地群众寄来的应征稿件。每天上午,彭光涵都骑着自行车,把整理好的稿件从中南海办公室送到位于北京饭店的第六小组审阅室。
9月23日,政协全体会议代表分组讨论国旗方案,现场讨论十分热烈,但最终也没有就国旗方案形成定论,第六小组成员都很焦急。于是,副组长沈雁冰对彭光涵说:“你是秘书,又住中南海,可以见到毛主席、周恩来副主任,你尽快向他们汇报目前的困难情况,请他们指示如何办。”
周恩来在听取了第六小组推荐的 38幅图案介绍后问彭光涵:“你接触过很多图案,也听了很多反映,有哪些图案有比较多的人喜欢,容易获大家一致同意?”
彭光涵迅速地翻到《复字32号》(红地五星旗),并拿出投稿人曾联松的原稿对周恩来说:“这幅图案是在截稿前两三天收到的。有不少人认为这个图案很有新意。我认为如果《复字32号》的旗面能为大家接受,而且对几颗星的含义做更准确的解释,这面红地五星旗有可能被大家接受。”周恩来听完彭光涵的汇报后很满意,拍着彭光涵的肩膀说:“好,你按《复字第32号》图案画一张大一点的图样,还要做一面大旗,用绸料做,明天下午交给我。”
彭光涵接受任务后立即寻找画笔、颜料、纸张,等一切准备就绪已是后半夜了。他自己动手,画了一幅比《国旗参考资料》开本大一倍的图案并涂上了颜色。此时,窗外天已见亮。
在前门大栅栏,彭光涵找到一家制旗社,对站在柜台里的师傅说要做一面大的红地黄五星旗。他强调说,这面旗很可能成为新中国的第一面国旗。制旗师傅听后十分兴奋,马上把老板请出来洽谈。到下午3时,一面大旗做好了。
▲图片说明:天安门广场上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和表决国旗方案时,主席台展现出一面“红地五星旗”,当时所展示的正是彭光涵在大栅栏所做的那面红旗,从此代表新中国的国旗诞生了。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
来源:香山革命纪念馆
制作:香山革命纪念馆网络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