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5年前,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从西柏坡踏上进京“赶考”之路,由此拉开了筹建新中国的帷幕。在进京“赶考”75周年之际,香山革命纪念馆深入挖掘馆藏文物史料,特推出“‘赶考’十问”专题栏目,通过对“赶考”的历史提问和时代回答,向公众讲述“赶考”故事,带读者重温进京“赶考”的光辉历程与所取得的成就,从中感悟初心使命和情怀担当。
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后,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怀着在胜利后如何跳出王朝治乱兴衰周期率的深刻忧思和对“甲申对”“窑洞对”“赶考对”三次重要对谈深刻内涵的历史警醒,牢记“赶考”的清醒与坚定,立好规矩,迎接建立新中国的大考。
(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1949年3月31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在香山接见第四野战军师以上干部,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十个指头的任务已完成五个,还有五个,也就是要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当时,还有长江以南华东、中南、华南以及西南、西北广大地区没有解放。和谈破裂后,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在香山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指挥了举世闻名的渡江战役。随着渡江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华东、华南、西北、华中、西南各省举行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并获得完全胜利。4月23日,南京的解放,结束了国民党22年的反动统治,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随后,太原、杭州、武汉、西安、南昌、上海等城市也被解放。中共中央在香山指挥人民解放军基本完成了剩下的解放半个中国的任务。向全国进军,军事上胜利,为中国人民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在双清别墅阅读《进步日报》关于南京解放的消息。
(二)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在组织、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的过程中,在新中国诞生的前夕,党内外还有不少人对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各个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作用,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发展前途等一些重大问题,是不清楚或不完全清楚的。需要在理论上做出回答,以便解决党内外一些人的思想问题。6月24日,毛泽东写信给胡乔木,部署撰写纪念“七一”论文等工作,纪念中国共产党28周年。胡乔木把这项工作交给廖盖隆,廖盖隆很快写了一篇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28周年的文章交给胡乔木,胡乔木看后送给毛泽东。因作者当时不了解筹备新政协过程中一些全局情况,特别是不了解当时有必要阐述人民民主专政问题,写不出这方面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亲自动手,写出《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重要论文,在“七一”前夕发表。
▲“毛泽东著《论人民民主专政》”(香山革命纪念馆馆藏)。
《论人民民主专政》是1949年毛泽东发表的唯一一篇署名文章。文章以人类进步的远景和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开篇,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回答了全国人民普遍关心的一系列问题,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与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一起,共同构成建立新中国的基石,成为新政协会议通过《共同纲领》的理论和政策基础。
(三)筹备召开新政协,建立中央人民政府
香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代表进行协商建国的生动实践,确定了新中国国体政体,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政权,完成了协商建国的历史伟业。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开幕。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协商筹建新中国的大幕揭开,新中国的建立程序正式启动。6月16日,会议通过了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名单,确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李济深、张澜、沈钧儒、谭平山等21人为常务委员。当晚,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在中南海勤政殿召开第一次会议,推举毛泽东为常务委员会主任,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为副主任,李维汉为秘书长。6月19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闭幕。之后,筹备会常务委员会仍继续履行职责,推进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
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先后举行了8次会议,分设6个小组进行各项工作: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工商、教育、社会科学等团体的筹备与发起工作;决定将新政协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草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席团名单(草案)》等文件草案。经过三个多月的民主协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完成。
1949年9月21日—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共662人。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通过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性胜利。
(四)制定新中国经济建设根本方针与各项政策
香山期间,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尊重客观规律,为国民经济恢复制定了正确方针。
1949年4月,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四面八方”的经济政策,即“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政策的实质是“尽一切可能用极大力量从事人民经济事业的恢复和发展”,政策非常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在党内传达后,对指导尽快恢复解放城市的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政策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的经济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对于克服新中国成立前后面临严重财政经济困难,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稳定社会的政治局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香山时期,党中央团结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结束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统治,描绘了建立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香山答卷”。
参考文献:
1.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中央在香山》,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
2.李达,曾嘉雯:《天翻地覆慨而慷,香山,见证了这些旋转乾坤的大事》,求是网,2020年5月12日。
3.伍义林:《辉煌历史凝结香山革命精神》,《北京党史(增刊)》,2020年12月20日。
作者:文物征集研究部 · 王梦妮
来源:香山革命纪念馆
制作:香山革命纪念馆网络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