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小屋,承载着四年温情的回忆;几本书籍,意味着备考过程中坚持的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暖风送来的正是收获的喜悦。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7号楼924寝室,张世洋、韦熙和孙语滢经过漫长的备考后,成功地在考研拟录取名单中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张世洋、韦熙和孙语滢三人合照
张世洋:旅游科学学院2018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考入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
韦熙:旅游科学学院2018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思政教学专业
孙语滢:旅游科学学院2018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考入首都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数学)专业
924寝室的三个姐妹花不仅是朝夕相处的舍友,更是形影不离的挚友。在日常学习阶段,热情洋溢的舍友们带动刚入学还不适应地理专业的孙语滢一起学习和放松。三个人开始一起研究地理学科的大创项目,也经常在某个夜晚进行一场说走就走的烧烤。渐渐地,孙语滢在心态上变得积极了很多,学习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大三上学期的她还拿到了奖学金。
韦熙和孙语滢前门调研
“有了朋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动力满满的,哭和笑都有人陪着,不会感到孤单。”这是张世洋的肺腑之语。“我在二外最好的收获就是有两个这么好的室友。”孙语滢真挚地说。宿舍是她们温暖的依靠和港湾,三人可以自由分享笑与泪。笑声和眼泪过后,她们将更加坚定地向远方前行。
来自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张世洋考入了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选择继续攻读本专业的她,对地理专业的热爱是逐步建立起来的。在跟随自己的伯乐——唐承财老师做一些地理科研项目时,她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也越来越积极主动,慢慢地,她发现自己在探索和科研中爱上了这门学科。
本科同专业的孙语滢对数学和教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一个五一假期,大学期间几乎没怎么学习过数学的她,心中萌生了跨考首都师范大学数学专业的念头,在收到朋友们的支持后,她毅然踏上了跨考之路,最终成功上岸。与此同时,韦熙在决定跨专业考研,报考了与热爱的哲学领域密切相关的思政专业,踏上了奔向北京师范大学的道路。
备考期间,三个女孩互相督促,互相助力对方的考研复习。数学是张世洋和孙语滢同时要考的科目,两人形影不离,相互出题考查对方,而韦熙作为思政教育方向的考生,也时常帮助两人复习政治。
在真正开始备考考研数学时,孙语滢面临新的思维模式、专业性极强的数学模型和无数问题与困难,这些让她在一段时期内甚至产生了自我怀疑。是舍友们的鼓励,让她最终坚持了下来。
张世洋的考研计划本
张世洋是一个善于统筹的人,在考研期间的学习方法上,她先确定阶段性目标,再具体量化到每日的小目标,每天大约会定十个小目标,她再根据完成量做出相应调整。
在学习方法上,韦熙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模式。她时刻保持心中有数,灵活安排学习内容。在考研备考的后期,韦熙形成了“背书——刷题——背书”的学习顺序,并运用碎片化时间,大量、反复阅读文献。“专业课的6本书,我背了8到9遍。”韦熙说道。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相遇的四年,张世洋、韦熙和孙语滢互相陪伴彼此,度过了最美的青春年华,如今依然一起留在北京的她们,故事并没有结束。未来,她们还将张开自己的翅膀,面朝自己的热爱与梦想,奔向更远的风光。
本文素材来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官网、二外旅游科学学院官微